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欢迎您!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篆刻艺术 > 印坛精英
众星列河汉 和月出天涯——我眼中的卢海娇
□ 郑长华

黑龙江是一片肥沃神奇的土地,尽管这里没有留下上千年的古老文明及南方所特有的小桥流水式的文化氛围,但它的肥沃与神奇就在于只要在这里播下一粒种子,就会结出丰硕的果实。多年来,北方人凭借着地域所赋予的豪爽及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努力的改变自己,创造着自身的价值。其间,涌现出了一大批的优秀人才,在文化界里,女性的成就则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光芒四射,尤为引人注目。如已逝的萧红及游寿先生,其成就一直以来被传为佳话,影响着人们。在众多的追随者中,卢海娇则是脱颖而出,为黑龙江的文化艺术事业又浓墨重彩的书上一笔的人。

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开始听说的卢海娇这个名字了,但我记得那时我还在上大学,知道她是恩师葛冰华先生的众多弟子中出类拔萃的一个“巾帼刀客”,至于其人何貌,其艺何风,并未得见。后由于专业性质的原因,我开始经常关注全国书法篆刻大展的动态,发现卢海娇这个名字屡现其上,我在想,她的作品到底有何超人之处,以致频频获奖、入展,于是从那时起,我开始留意其人其艺,因她与我同拜在葛冰华先生门下,使我有幸结识了这位名噪印坛的才女。

海娇为人直率、真诚、谦和、大度,初识之时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我的意识里,这样一位全国大展中的“常客”势必会有一点傲气,但使我吃惊的是,她的和善就如自家的姐姐一样使我感到亲近,并且谈到艺事,其谦恭笃学的精神则更是令人钦佩不已,原有的距离感一下子被冲击的荡然无存,心中暗想:卢海娇这个朋友我交定了。

随着接触的深入,偶然的一次机会使我得见了她的珍藏——历年来所创作的精品汇集而成的印谱,其中有很多是我在全国展中未曾见过的佳作。我端着印谱,爱不释手,那一方方径寸之作吸引着我的眼球,这不但是印作本身所具有的魅力,而且每一方印拓就像一个个坚实脚印一般,使我从中看到了海娇学印所走过的艰辛历程。由稚弱到老练,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也是才情与功力充分体现的过程。记得葛冰华先生在上课时曾说过:学艺做事,往往聪明人不下功夫,那是耍的小聪明,成不了大事;笨人下功夫,往往下的是死功夫,亦成不了大事。最可怕的就是聪明人再下功夫,这就是所谓的“大家”。总结的可谓言简意赅,入木三分。才情是天生的,是学不来的。功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后天锤炼。而才情、功力此二者海娇兼而有之,顺理成章,其势必成大器。

海娇作印,主要取法汉玉印,还研究了汪关、陈巨来、吴让之、赵之谦等人的印风,力求整体上的和谐统一,朱文印用小篆线条和秦印的章法相结合,把笔意融入印中,深得笔墨情趣和印从书出的奥理。白文从汉印入手,取法汪关的厚重饱满、汉玉印结构的严谨,又融入了浙派印的线条。探索汪关处理印章边缘的手法,力图与古人和今人都拉开距离,逐渐形成自我风貌。其篆刻形式是多变的,但总的来说,其创作来源多在秦小玺、汉玉印与元朱文及浙派印之间,无论是章法布局,还是篆法结字均有一种天然的风韵,其传统功力卓然可见。可以说,海娇创作的过程中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继承式的创作,在别人看来,可能会以为其古意过重而创意不足,但这正是贴近于那种平正中的绚烂意境。

时下,印人追求狂怪,搔首弄姿者有之,随波逐流,东施效颦者亦有之,致使印坛缺乏“章法”。而海娇则以其古雅之美标立印坛,这与其思维缜密是分不开的。观其作品,如品清茗,香清益远,让人久久不忍离去。其作之古,缘于她对传统印作的准确理解与把握,又在于其不拘成法的活学善用,具有一定的创造价值。这在其前期作品中不难得见:如“母万寿无疆”一印,直接取法秦代小玺,对玺印形式与线条的控制可谓炉火纯青,章法茂密紧结,因字成势,线条以元朱文小篆形式出现,寻求古典现代审美的融合而又全无造作之感。“落花水面皆文章”一印,取法浙派,又出其窠臼,弱化浙派线条有如锯齿之弊,以意拟之,而其韵味又流美其中。

艺术的道路是漫长的,每个实践者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去实践,海娇亦然。记得米南宫曾说过:“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也”。海娇走的便是米氏先集古而后成的道路,但其中皆有个人意识,充分体现。翻开其印谱,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学古,如“老梅谁写小江南”是以汉玉印形式为之,线条劲挺雅丽,分布停匀。类比者还如:“魏晋楼”、“大器晚而成”、“风前有客自清吟”等;“卢禹舜印”则是学秦代小玺,宽边细文,凝重典雅。章法参差错落。类此者又如:“母万寿无疆”、“老马后人”等;而另一类则为借鉴当代。“通县砚雪轩藏”一印,六字平稳中寓巧妙,虽变化不大,却颇见笔墨,线条饱满且方圆兼备,非刀法纯熟者不能为之。

海娇在创作中,对于文字的运用及处理上亦是别具匠心,读其印,无呆板之感,我想这与其用字是分不开的。如“一千里色中秋月”一印,文字皆为金文,然将其字形结构略加变化,又以海娇惯用的小篆线条表现出来,把文字自身的美与篆刻艺术的美巧妙的融合起来,异常典丽。我想,这正是海娇的聪明过人之处。又如“龙年大吉”一印,比印形式取法秦代玺印,然在选用文字上却并非秦印文字,力求给人一种新鲜感,“龙”、“大”、“吉”等字均作圆转处理,且有装饰味道,类似这样的印,还有很多,虽然取法不同,然与其总体风格却是统一的,这也充分体现了海娇的综合修养和创作能力。

写到这里,应该值得一提的是海娇的国画与书法。自九六年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后,国画一直是其本专业,直到现今,仍在攻读著名画家卢禹舜先生中国画山水方向的研究生。篆刻可谓其业余之艺事,却成绩斐然,可想而知其国画造诣之高。同时,国画山水的构图安排为其篆刻创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书法是海娇的强项,海娇深知“书画印”为一家之理,一有闲瑕即勤学不倦。篆书写峄山碑、吴让之,同时还兼善章草。在海娇近期的作品(尤其是白文印)中,我们就不难看出其起行收所流露出的动势,其微巧的细节处理得益于对书法的理解。

“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还望海娇能够本着“安贫乐道”的精神继续下去,以不负平生之志。

【回到首页】 【我要发言】 【关闭本页】
Copyright © yingbishu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