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欢迎您!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篆刻艺术 > 篆刻理论
治印偶得
苏金海

1。 篆刻的学习模式大约可归为两种类型:即单一型和复合型。单一型是在秦汉印、明清印和现当代印中各选一种作专向临习。复合型是在秦汉印—先秦印,秦汉印—明清印,秦汉印—现当代印,秦汉印—先秦印—明清印中选一种专向临习。据我的观察,采用“单一”模式的印人所受局限较大,他们的作品在形式和技法上极易出现陈旧、单调或草率、油滑的弊病。采用“复合”模式的印人所汲取的传统印学养分和创作技法则较为丰富,对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在上述各类学印模式中,我比较推崇“秦汉印—先秦(古玺)印—明清(流派)印”这一模式。因为此法正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先由秦汉入,再上追先秦,下师明清。既能明先秦古玺印、章法变化之理,又可得明清印人张扬个性、胆敢独造的精神启迪。至于现当代印我认为可能不临(刻)或少临(刻),只要经常赏读,多予关注即。

2。 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是一切优秀文艺作品的共同特征,篆刻作品当然也不例外。每当我们读到一方言辞优美、寓意深刻且镌刻精巧的印作时,自会有一种愉悦感涌上心来。现在的一些篆刻作者却忽视了关乎作品境界和情调的印文内容(即作品题材),而将主要的精力投向技法,也许他们还未注意到,篆刻作者的文化修养和思想情操将会通过作品的言辞内容呈现在广大的读者面前。我平时作印在选择题材时比较注重文学性和思相民性,籍以丰富的作品的内涵。我的创作题材有的是摘自先秦典籍中的名句(一般是别人未刻或极少刻过的名句),有的是撷取唐宋以来的诗文名句。题材的来源或从平时读书辑录所得、或取自各地名胜石刻题记、或从近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名句辞典》、《中国名方辞典》、《管子语录》等辞书中采撷而来。“书到用时方恨少”,治印也有类于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创作题材贵在平时留意搜集与精心遴选。

3。 篆刻艺术中的篆法、章法和刀法,究竟谁最重要,篆刻家们历来说法不一。概言之,明清以来至“文革”前的印人大多主张将“篆法”排在第一位。“文革”后的印人则把“章法”或“刀法”排在第一位,重在表现“石趣”、“刀味”,或追求“构图”的视觉冲击力。也许是我的思想偏于保守,我在创作实践中始终将“篆法”放在首位。盖因“篆法”至少应涉及“识篆”、“写篆”、“用篆”三个方面的内容。“识篆”是指习印者能识别古文字的种类(如甲骨文、金文、古币文、古陶文、秦篆、缪篆、汉金文、鸟虫篆等),辨明正误,熟记一定数量、能满足日常使用的古文字;“写篆”是指能够熟悉古文字的字法(如结构特点、变化规律等)、笔法(如方圆、曲直、起止、顿挫、徐疾等);“用篆”是指习印者能正确而规范地使用古文字,在遇到所需文字缺少的情况下能运用多种“变通”的办法解决之。“识篆”可以考察印人的文化知识(古文字学)水平;“写篆”可考察印人的篆书艺术水平;“用篆”可考察印人的古文字运用水平。一个篆刻家艺术水平的高下,在一定程度上不是取决于他对“篆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4。 当今印坛,利用甲骨文进行印章创作的人比二十年前要多出许多,但成变突出者仍然寥寥无几。其主要原因,我看并不在于甲骨文的冷僻深奥、资料难觅、受众面狭窄,百是因为创作队伍的层次偏低。以往涉足甲骨文的印家,不是古文字学者、文博界专家便是享有盛名的篆刻家,如罗振玉、王襄、董作宾、商承祚、易大厂、杨仲子、简琴石、邓散木等。而现今的甲骨文印章作者中几乎没有一个是专业古文字学者,全国最走红、知名度最高的篆刻家(全国中青展评委、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中也没有一个是甲骨文印家。甲骨文篆刻的创作队伍既然缺失古文字学者、文博界专家和篆刻界的精英介入与引导,它在全国的发展前景和艺术价值必然会受到较大的制约,能够 甘守寂寞、潜心甲骨文印艺研究的人也必然是凤毛麟角。倘使甲骨文篆刻艺术的地位和创作水平获得大幅提升,我以为当务之急是吸引更多的篆刻精英加入到这支队伍中。

【回到首页】 【我要发言】 【关闭本页】
Copyright © yingbishu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