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欢迎您!
启功: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 叶之青 杨咏梅

北京师范大学校园东门的影壁上,书写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八个字。这是北师大校训,亦是书写者启功先生对“师范”的解释,同时也是启先生一生的追求。

启功先生一生如何为人师范?12月14日上午,我们来到北师大小红楼启功先生家里。88岁的启功,现带三名博士、两名硕士,每日伏案撰述,社会活动多多。最近右眼动了白内障手术。门铃响过,启功亲自开门,向我们晚辈作揖问好,待我们坐定之后才落座。
  
  ■万点松煤写万松 一枝一叶报春风
   开门见山,我们问启功如何辨别他书画的真伪?他说:“写得好的是假的,写得不好的是真的。” 启功书法名气大了之后,造假的就出来了。有人主张对他的假冒字画打假,启功不同意,他说总得让那些人有碗饭吃。他撰文称赞明代文征明、唐寅等人的美德,说当时有人伪造他们的书画,他们不但不加辩驳,甚至在赝品上题字,使穷朋友多卖几个钱。让那些穷苦小名家得几吊钱维持一段生活,而有钱人买了真题假画,损失也不会多么大。这观念虽不合知识产权保护潮流,却体现出启功一向的人道主义情怀。

70年代中期,启先生相濡以沫的老伴去世。他说:“我们是有难同当,但没能有福同享。因此我的条件越好,心里就越不好受。我只有刻苦一点,心里才平衡一些。”耄耋启功日日伏案传帮带,其刻苦后人景仰。

最近,北师大为老校长陈垣举行诞辰百年纪念。启功说:“老校长教导我的样子,我现在蘸着眼泪也能画出来。”果然启功流泪写下了《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一文,回忆初入辅仁大学教大一国文时陈垣先生对他的“耳提面命”: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要有一个样子,和学生的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可对立;万不可有偏爱、偏恶,万不可讥诮学生,以鼓励夸奖为主。淘气或成绩不好的,都要尽力找他们一小点好处,加以夸奖。不要发脾气。站在讲台上即是师表,要取得学生的佩服,教一课书要把这一课的各方面都预备到,设想学生会问什么。研究几个月的结果,有时并不够一堂课讲的。批改作文,不要多改,多改了不如你替他作一篇,要改关键处。要有教课日记。自己和学生有哪些优缺点都记下来,包括作文中的问题,记下以备比较。评点作文时,好的在堂上表扬;不好的,堂下个别谈。要懂得疏通课堂空气。常到学生座位间走走,远处看看板书如何,近处瞧瞧学生笔记。学生是否掌握了你讲的内容……在以后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启功秉承了老校长的教学方法。

启功在《“上大学”》一文中特别强调,“恩师陈垣这个‘恩’字,不是普通恩惠之‘恩’,而是再造我的思想、知识的恩谊之恩!”为感谢陈垣先生对自己的培养并作永久纪念,启功于1988年8月义卖书法绘画作品,以筹集基金为北师大设立“励耘奖学助学基金”。此后两年时间里,启功几乎达到了“手不停挥”的创作境界,常常是夜半书写,还捐出1万元作为装裱费。1990年12月,《启功书画义展》在香港隆重举行,从300多幅作品中选出的100幅字、10幅绘画,被香港热心教育的人士认购一空,加上启功应社会各界需要所写的100件作品的酬金,共筹得人民币163万元。当学校建议奖学金以他的名字命名时,启功坚辞,他说:“以先师励耘书屋的励耘二字命名,目的在于学习陈垣先生爱国主义思想,继承和发扬陈垣先生辛勤耕耘、严谨治学的精神,奖掖和培养后学,推动教学和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1971年恩师陈垣仙逝时,启功撰写了一副挽联:“依函丈卅九年,信有师生同父子;刊习作二三册,痛馀文字答陶甄!”


  ■诗思清深诗语隽 文衡史鉴尽菁华
  启功少年时有“作一个画家”的愿望,先后拜贾羲民、吴镜汀为师。他20岁在书画上初露头角后,渐有机会接触溥心畲及同道。启功回忆溥心畲“先生写字到兴高采烈时,末笔写完,笔已离开纸面,手中执笔,还在空中抖动,旁观者喝彩,先生常抬头张口,向人‘哈’地一声,也自惊奇地一笑……”“一次张大千与心畲先生一起作画,二人各取一纸,随手挥去,一张纸上或画一树一石,或画一花一鸟,互相把半成品掷向对方,对方立时补上,或者再画一部分又掷回对方……大约不到半小时就画了几十张。

三、四十年代启功就成为故宫文物鉴定小组中最年轻成员。启功具有对文学艺术爱好的真性情。在辽宁省博物馆鉴赏清代御府旧藏、集王羲之和王献之等人书法的《唐摹万岁通天帖》时,竟情不自禁地说:“我们今天直接见到这七人十帖,把玩追摹,想到唐太宗得到《兰亭》时的欣喜,大概也不过如此;而原色精印,更胜过蜡纸钩摹,则鉴赏之福,又足以傲视武则天了。”几十年勤奋、悟性、情趣,终于使启功达到超迈前贤的境界。

在书画作品鉴赏的背后,启功对历代书画艺术的思想流派有深厚研究。董其昌认为,唐宋以来,画家也如禅宗那样分南北二宗。启功考察大量文献材料得出结论: “唐代的各项史料中,绝对没有唐代山水分南北两宗的说法,更没有拿禅家的南北宗比附画派的痕迹。”

书法理论上,启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针对赵孟兆页“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的说法,启功提出“结字重于用笔”。他在古代法帖碑版的研究中发现,优美的字的重心不在格的正中,而在偏左边上角。在这一位置画一“十”字,其交叉点与边框之比,正好符合黄金分割率。他的《论书绝句一百首》中有诗云:“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相关。一从证得黄金率,顿觉全牛骨隙宽。”在书法创作实践上,启先生的成就早已蜚声海内外,行家称他的书法是“采百花之精英,酿自我之蜂蜜”。

启功还是诗人。《启功韵语》、《启功絮语》、《启功赘语》,书中收六百余首诗词。诗言志诗词是体现他生活、性情、人格、学养、智慧的另一侧面。论诗咏史题赠忆旧自嘲,启功都是“我手写我口,我口道我心”、“笔随意到平生乐,语自天成任所遭。”别人向他求字,他也多以自作诗题赠。《综论》一文是他从文学发展的角度论述历代诗歌之不同:“唐以前诗次第长,三唐气壮脱口嚷,宋人句句出深思,元明以下全凭仿。”他钟情唐人的“脱口嚷”。

启功诗书画成就斐然,却非主业。其主业文史,一生教授古典文学、汉语,研究古代文学、史学、经学、语言文字学、禅学,著有《汉语现象论丛》、《诗文声律论稿》、《古代字体论稿》等。

启功熟知清史,曾经7年点校《清史稿》。50年代注释《红楼梦》。《红楼梦》研究中,他以自己熟悉旗人上层社会文化生活的优势,从朝代、地名、官职、称呼、服饰、礼仪等方面,揭示曹雪芹运真实于虚幻的艺术手法。他以清代贵族家庭生活和风习,说明宝黛爱情悲剧并非如有些人所说的有什么深意。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而宝钗是王夫人姊姊的女儿,贾母虽爱黛玉,但对“隔辈人”的婚姻要尊孙子父母尤其是他母亲即王夫人的意见,“因为婆媳关系是最要紧的”。同时,旧时习惯“中表不亲”,如果姑姑的女儿嫁给舅舅的儿子,叫做“骨肉还家”,更犯大忌。

所以宝黛爱情的结局处理“完全合乎当时的生活背景,而不是专为悲剧性质硬行安排的这种情节”。启功论曹雪芹和《红楼梦》———人道主义。

北师大钟敬文先生为启功题诗:“诗思清深诗语隽,文衡史鉴尽菁华。先生自富千秋业,世论徒将墨法夸。”

■一拳之石取其坚 一勺之水取其净
  启功独特的艺术造诣、学术研究、人生领悟出于自然。这个“自然”,一是真性情的流露,一是自然的规律和法则。

启功诗云:“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少谈汉魏怕徒劳,简牍摩挲未几遭。岂独甘卑爱唐宋,半生师笔不师刀。”学书为什么不喜北碑而喜唐摹,因为用刀雕刻的效果与用毛笔所写的效果不同,勉强用毛笔去摹仿刀刃的效果,必致矫揉造作,毫不自然。启功今年发表的《读〈论语〉献疑》,解释“五十以学《易》”,是孔子老年追述学《易》的年龄,“我五十岁学《易》”,而不是像古人所说的四十多岁时希望“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因为“未到老年或有重病时,不易发出生命长不了的感叹”。解释“绘事后素”就是“绘事后于素”,从绘画得先有素色的缯帛的道理,说明孔子肯定礼的出现后于人们的天然本质。

启功说:“今之汉语,犹古之汉语也。”他认为古汉语的一些问题,并非古代文人的生造,而是可以用一般道理说明的。他论诗文声律“平平仄仄”的“平仄竿”,就是从火车蒸汽机的喘气和人的喘息得到启发。火车“突突”、“突突”的声音,一前一后,一轻一重,诗的平仄问题也是“平平”、“仄仄”,一前一后,一轻一重。他请教作曲家乔东君先生,乔先生说火车的响声本无所谓两个一组,也无所谓轻重,都是心理印象。心理印象有生理基础。人的喘息也不可能一高一低,而是两高两低才能缓过气来。启先生于是找到“平仄像一根竹竿”的规律,汉字的音节平平仄仄相间重叠,人才能喘过气来。可见格律诗的韵律是根于生理自然的。

启功把自己卧室兼书房取名“坚净居”。“坚净居”来自他的一方古砚铭:

“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石与水为自然造化,坚与净皆出于天性。先生诗云:“笔随意到平生乐,语自天成任所遭。”审美归于自然,诗书出于天成,学问求于平常事理,操行守于坚净。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启功之道:微且朴。一切平凡自然。

【回到首页】 【我要发言】 【关闭本页】
Copyright © yingbishu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