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欢迎您!
各有灵苗各自探——毛峰先生书法艺术简论
□ 廖科

当前书法创作上的回归热潮,已出现向纵深方向发展的趋势,这是令人欣慰的,因为它将带给人们一片崭新的艺术天地。

任何艺术思潮的形成,总是建立在一定时代环境基础上的。从一九七六年到一九八六年,是书法艺术的新十年,群众性的书法热潮,虽然给书坛带来了勃勃生机,但它是在躁动不安、高喊创新中走过来的。尔后经过人们对书法本质的思考,在后几年才开始沉静下来向传统书法回归。一九八四年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举办省第一届书法展览,毛峰先生的一件书黄炎培缙云山诗汉简作品,被刊发于《书法报》,一九八六年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览,其三条汉简隶书曹操《龟虽寿》,以显要位置刊于《中国青年报》一“书法苑地”栏目。在当时的创新热潮中,先生的汉简隶书虽然谈不上创新,但这种对传统“深入地打进去”的回归精神,却引起了中国书坛的注目。

先生的艺术道路,秉承家学,受师叔训导。书法最早从赵孟 入手,循规蹈矩,经过了由唐而晋再向汉魏的过程。环境的熏陶和机敏过人的智慧,十四岁就考入了四川美术学院附中,随后又考入了该院绘画系本科,受到黄原先生的指导,这时书法对先生来说,只是打基础而已。后来在冯健吴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才将自己立足于书法艺术家的高度来追求。这个立足点的形成不能不说是先生艺术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起点。从此,广泛地浏览传统名碑名帖,深入地领悟和追摹其精华,在艰苦的借鉴过程中,不断培养自己的艺术感受力。在以两汉为重点的潜心探求中,看到了某些程式化、呆板化的东西,进而开始问津汉代简牍墨迹,探寻自己的艺术道路,并在一九八六年第六期《书法》杂志上,诞生了自己第一篇颇有份量的论文《试论汉简的艺术性》。以前专门探讨简牍书法的文字仅是片言只语而不系统,毛先生这篇论文的出现,对民间书法的继承和推广无疑起了积极的鼓吹作用,以后其它书家在《书法报》、《中国书法》等报刊上发表的论文和展览中出现的作品,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如果说这篇论文是先生研究汉简书艺的结晶,那么,一九八七年的全国第三届书法篆刻展览,就是先生独辟蹊径的初步展示。同年国际临书大展,先生所临《武威仪礼简》,“自然率真,不事雕琢,形神兼备”,也充分透露了他自己的艺术追求。我们知道,在封建社会里,书法艺术历来都是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的消闲游戏工具,对它的学习取法,大都逃不出钟张羲献、颜柳欧赵脉络,而对秦砖汉瓦、残碑断碣、竹木简牍等民间墨迹,从来不屑一顾,致使书法艺术在士大夫手中,走上了一条玩弄笔墨技巧和气息靡弱的道路,这固然与儒家思想作为国人的主要审美思想有关,“君子藏器,以虞为优”这种积淀久深的审美惰性还不能适应流露“真性灵”的艺术形式。但是,“归真返朴”、“天然去雕饰”毕竟是艺术家抒发性灵的最境界,因为人们淳朴美好的心灵轨迹、能通过艺术不假修饰、酣畅淋漓地自然展现出来。毛峰先生深具传统文化修养,自然也免不了受儒家思想的渗透,他没有抛弃传统,也没有被陈陈相袭、代代相传的传统模式所羁绊,而是扎根汉简,自探灵苗,充分吸取汉简天真率意、纵横捭阖的菁华,与古人同呼吸,在深沉的回归中寻求自己的美学趣味。

先生深知:“当出现一位似将开宗立派的明星书家时,立即就有一大批追随者,这可能有利于流派的形成,也许流派的形成意味着艺术个性的消亡。”(《大潮中反思四川书法》)大家知道,中年书法家仍然是当前中国书坛的主力,刘云泉、王澄、王镛等一批书法家后面,都有一些成功的追随着,这些追随者的最大特点就是跟着老师的书风跑(八十年代中后期追得紧,这一、二年似乎略有改变),相同的碑帖学习取向,致使书风靠得很近,这难道说是他们自探的艺术灵苗吗?不可否认,站在导师的肩上或在导师的指导下,固然成长很快,性情不一,嗜好不一,最终还得走自探灵苗的道路,这样艺术世界中至关重要的自我才不致于丧失殆尽。尽管走自己的路,要遇到很多挫折,失去很多被承认的机会,但这条路一旦走出来,不说惊世骇俗,至少也得让人刮目相看。遗憾的是,目前书法界,对真正有个性的作品,并没有给予充分评价,相反,对那些“功力深厚,开掘精微”而个性不足的作品评价太高,这从全国展和中青展的一些获奖作品中不难看出。我以为,高层次展览作者的笔墨功夫大都比较深厚,作为评奖,应在此基础上多看作者的“创意”。书法史告诉我们,大家往往是以独特的个性管领风骚。既有传统而更重自家灵苗,这是毛峰先生书艺的难能可贵之处。

让我们还是翻开全国书展和中青书展作品集吧,如果将所有作者的姓名、印章蒙盖起来,就看作品本身,能辨认出作者的恐怕不多。北京张有清的汉简多有石刻味;河南张海汉简味基本消失,仅存隶书形态和用笔的快捷圆转;甘肃赵正形式处理简单。就作品来说,虽各有侧重而追求不同,但对汉简艺术性本身理解的深度,不见得有毛先生深刻。先生的汉简学习虽然不算是最早,但他是第一个注重对汉简本身艺术形象的回归者,过去的来楚生,现在的沙曼翁、吴颐人等,均未把简书自身的构成特色,即汉简的简条式纳入书法创作的一部分。特别是全国第三届书展,先生为求得汉简自身风味的再现,将简中挽结的小孔,当作音乐中的休止符标记来处理,引起了书界轰动,这种“饶有新意”的艺术形式得到了权成人士的肯定。

在一九九O年全国第四届书展中,他的作品更加沉雄貌美,古意盎然,汉简的原始风茂美展现更充分,一种浪漫情调溢于字里行间。如果说三、四届全国书展、先生注重探寻传统书法美的再现过程。那么,一九九一年的“国际文化交流赛克勒杯中国书法竞赛”的荣奖作品,便是先生走出模仿阶段,讲求自家面目的开始。他将汉简书法用尺牍这种形式表现出来、墨法枯湿脓谈节奏感强、并追求汉简的行书化过程,在过去和现在的书法家作品中,是没有出现过的,这不能,不说是先生的一种新创造。 一九九二年,中国书协举办“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著名书家作品展”,用古代作书中的圈点法,写在四尺宣上的核桃大字,一句话完一个圈,一反过去圈点只在尺牍和典籍中出现的传统规矩。 一九九二年全国第八届书展作品,墨法极富跳荡感,自作的题画诗和笔致纵横捭阖,显得极有个性。去年,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当代书法家诗词墨迹选》收录了先生的一件自撰《重游峨嵋山》诗,采用尺牍形式,一反过去手稿顶满格子一书而下的旧习,把诗文摆在中部,上下留空,新颖的形式萧萧洒洒,文人气息十分浓厚。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毛先生除了书坛熟知的书法创作外,还热爱诗词、文学和绘画,每到一处名胜,先生总有吟唱之作,罕于问世的是篆刻,他的篆刻,启蒙于冯健吴教授,又深得已故著名篆刻家曾右石先生教诲,二位老先生常常为他治印示范。并赠与印品和印花,使毛先生受益匪浅。毛先生的篆刻即是他的书法,具有民强烈的艺术个性,全以汉简书入印,在当今篆刻家中别具一格。

先生在创作研究之余,还担任重庆一些大专院校的书法课教学。丰富的教学经验,有别于正规院校的教学方法,在重庆培养了一些卓有成就的青年书法家。

当然,先生的书艺也并非完美,在汉简上还有发展潜力,它有一个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这个过程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痛苦的徘徊,每前进一步又总是那么艰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原先生的艺术之路越拓越宽。 

发表于1994年《书法之友》第三期

【回到首页】 【我要发言】 【关闭本页】
Copyright © yingbishu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