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欢迎您!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历代书法 > 先秦书法
甲骨文百年简史
郭胜强

<一>综述

甲骨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问,它研究的内容是三千多年殷商时代的历史文化,而它研究的历史,至今才100余年。“一百年来的甲骨学研究,取得了辉煌成就,并成为一门举世瞩目的国际性学问。前辈学者对甲骨文奥蕴的契而不舍的追求和开拓创新,推动甲骨学研究不断深入。近百年来出版的万余种甲骨学论著,也和面世的十几万片甲骨文一样,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熠熠发光的瑰宝。”(王宇信、杨升南《甲骨学100年》)

自从1899年清政府国子监祭酒懿荣发现甲文以来,到1999年已经历了整整一百年,这一百年甲骨学的历史,目前学者的意见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甲骨文的非掘和甲骨学的草分明时期。从1889年甲骨文被发现、收藏,到1928年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开始大规模科学发掘安阳殷墟以前,计约29年。

第二阶段:甲骨文的科学发掘和甲骨学的发展时期。从1928年殷墟科学发掘开始,直到1949年,计约21年。

第三阶段:甲骨学深入研究时期,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互1978年,计约29年。

第四阶段:甲骨学全面深入研究时期。从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科学的春天”到来,直到现在,计约32年。

现将甲骨学发展100年来各个阶段的基本情况,包括甲骨文的发掘出土、著录流传,主要的甲骨学者和重要的研究成果等,作简要介绍。

<二>草创时期

第一阶段:1899--1928年,甲骨文的非科学发掘和甲骨学的草创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文字的识读、断句,初步的考释和研究,并寻甲骨文的出土地探寻,甲骨文时代和安了是小屯为殷墟的确定。

1899年,王懿荣患病识甲骨,识读了龙骨上的刻划,仍是殷闹时代的文字。从此,“龙骨”身价倍增,小屯村民、古董商人、文人学士,竟相挖掘、收售、收藏甲骨文据董作宾、胡厚室《甲骨年表》记载:从1904年冬纛1928年春,有名有姓,并知甲骨去向的甲骨私人发掘就有十余次。

被称为“甲骨文之父”的王懿荣(1845--1900年,山东人)不仅是一位远见卓识的著名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他主张坚决抗击帝国主义侵略,并亲自上陈保卫北京,在东便门率领兵勇给进攻的八国联军以迎头痛击。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他义不苟生,拒绝出逃建议,妥毒投井而死。

与王懿荣同时齐全讲甲 骨文的还有王襄(1876--1956年)、孟定生、刘鹗等人。刘鹗收藏甲骨文 约5000余片,1903年他选录刊印《铁云藏龟》一书,这是甲 骨文 资料著录的第一部著作,扩大了甲骨文资料的流传范围,使古文字学家获得了研究甲骨文的机会,标志着甲 骨文从学者书斋中的”古董时期“进入了”“金石时期”,有着重要意义。

这一时期,从事甲 骨文 惧和研究的还有不少外因人,如日本人标泰辅、英国人金璋,其中成绩最突出的当属加拿大人明义士。明义士(1885--1957)原名詹姆斯 · 梅隆,是加拿大长老会传教士,1910年来华、1914年到安阳传教。凶利用地利之便,“游于洹水南岸,考察殷墟出土甲骨文字情形。自此以后,频往调查搜求,所获颇多,”自称有5万片,实际有3万5千余片。1917年他编印出版《殷墟卜辞》,同时科学家出版了《商代文化--殷墟甲骨》,系统介绍了殷墟和甲骨文。

1904年,《铁云藏龟》出版仅一年,蓍名学者孙诒让据体研究,写出了第一部研究著作《契文举例》。今天看来,书中多有谬误不确之处,但发音是第一部考释著作,用有重要意义。

“甲骨四堂”中的两堂:雪堂罗振玉、观堂王国维在为一时期为甲骨学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罗振玉收集了大量甲骨文,并探明了甲骨出土地是安阳小屯,而非其它地区,并派他的弟弟等亲友长年驻守安阳从事收集,后来他曾亲自到安阳小屯实地考察。1911年他出版了《殷墟书契》以后又出版了《殷墟书契菁华》、《铁云藏龟之余》,1916年又出版了《殷墟书契后编》、《殷墟古器物图录》等著作。

1914年,罗振玉在王国维的协助下,出版了《殷墟书契》考释,该书考定了帝王22,先妣14,人名78,地名193年,文字485。在甲骨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樗着甲骨文研究进入了“文字时期”。

在文字考释的基础上,学者们开始甲骨文做为史料研究商史,这一时期成就最突出的当为观堂王国维。他不仅在文字考释方面做出了不少贡献,而且还对商周的礼制,都邑、地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917年他发表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把甲骨学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甲骨文已由“文字时期”进入了史料时期。在这两篇著名论文中,他考证甲骨文中出现的先公先王和父、兄之名,和《史记·殷本纪》中记载基本相同,这就证明了甲骨文乃殷之物,不仅大大提高了甲骨文的学术地位,也证明安阳小屯乃湮没了三千多年的殷墟。

<三>发展时期

第二阶段:1928--1949年,甲骨文的科学发掘和甲骨学的发展埋藏。所谓“科学发掘”是反映从1928年至1937年,十年之中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殷墟进行的十五次大规模发掘。十五次发掘硕果累累、成就巨大,标志着西方管代考古学开和中国传统的金石学相结合,从而中国管代考西学开绐形成。与此同时,由于近代考古学的科学方法引入了甲骨学领域,甲骨学研究突破了传统金石学台史料学的局限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

十五次殷墟科学发掘,共得甲骨文2 万4千9百多片甲骨文,由于科学发掘有明确的坑位和层位的记载,并伴有出士物,因此比传世的甲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殷墟科学发掘还发现了殷都的王宫区、平民居住区、手工业作坊区、殷王陵和大量的一般墓葬,并获得大量的青铜器、玉石器、陶瓷器、骨蚌器等珍贵文物,为搞清殷墟的布局,研究殷商的历史奠定了基础。因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长李铁映曾指出:“安阳殷墟是中国考西学的发祥地。70年前开始的殷墟发掘,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兴起,在我国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并且证实,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已经存在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为因疑古思潮而陷入迷茫的中国古史研究开辟了广阔天地。(李铁映《殷墟发掘70周年学术纪念会贺信》1998年10月20日)

董作宾(1895--1963年),号堂彦,河南南阳人,是殷墟科学发掘的开创人、甲骨学一氏宗师。1928年他奉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历史语言研究所之命,前往安阳调查殷墟出士甲骨文的情况,得出了“甲骨挖掘之确犹未尽”这才有了殷墟十五次科学发掘。他先后九次参加、主持或监察殷墟科学发掘,为殷墟科学发掘作出了贡献。

董作宾将殷墟科学发掘所得甲骨文辑为《殷墟文字甲编》和《殷墟文字乙编》。《甲编》收录甲骨文3938片,《乙编》9105片,总计13043片,囊括了全部科学发掘所得甲
骨文的精华。

董用宾由于亲自参加殷墟科学发掘的实践,掌握了寺量第一手资料,使他在甲骨学研究上能取得突破性进展。1933年他发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提出了分期研究的十项标准,并把273年的甲骨文分作了五个时期。这一篇甲骨学史上划时代的名著,把甲骨学研究推向一个全新的阶段。他的十项标准和五期法如下:

一、世系,二、称谓,三、贞人,四、坑位,五、方园,六、人物,七、手类,八、文法,九、安形,十、书体。

第一期,武丁及其以前(盘庚,小辛、小乙。四世四王
第二期,祖庚、祖甲(一世二王);
第三期,禀辛、康丁(一世二王);
第四期,武乙,文丁(二世二王);
第五期、帝乙、帝辛(二世二王)。

董作宾对甲骨学的自身规律和不泊基本问题、诸如甲骨的整治与占卜、甲骨文例,缀合与复原、辨假识伪等方面。也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取得卓越成果。

董作宾还进行了我国古代年代学的研究,以1934年开始至1943年,用十年的功夫完成了宏篇巨制《殷历谱》。他提出了自己解决殷周年年代问题的主张,其中殷商纪年为:

盘庚 28年 公元前1398-0-1371年
小辛 21年 公元前1370--1350年
小乙 10年 公元前1339--1340年
武丁 59年 公元前1339--1281年
祖庚 7 年 公元前1280--1274年
祖甲 33年 公元前1273--1241年
禀辛 6年 公元前 1240—1235年
康丁 8年 公元前 1234—1227年
武乙 4年 公元前 1126—1223年
文丁 13年 公元前 1222—1210年
帝乙 35年 公元前 1209—1175年
帝辛 64年 公元前 1174—1112年

在完成《殷历谱》之后,董作宾继续进行古代年代学的深入研究,相继发表了《武王伐纣年月日会考》(《文史哲学报》第3期,1951年12月)、《关于古史年代学的问题》(《大陆杂志》第13卷6期,1956年9月)、《中国年历总谱》(香港大学出版社,1960年1月)等论著。董作宾的古代年代学的研究自成一家之言,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推动了年代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对今天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董作宾到台湾后,即着手对甲骨学进行全面的总结研究,并对甲骨学的发展指出方向。他在《甲骨学六十年》中指出:“一,首先应该材料集中,把所得十万甲骨,汇为一编;二,用分派、分期、分王的方法,整理全部材料;三,尽量拼合复员工夫,把全部材料化零为整;四,作成字典、辞典、类典等索引,以便从事各方面的研究;五,要应用隅反的原则《一鳞一爪中去推测殷代的文化。”

参加殷墟科学发展的李济、郝宝钧、尹达、石漳如、胡厚宝、高志等等,后来都成为海峡两岸历史学界、考古学界的重要骨干。李济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组长,曾多次主持殷墟科学发展掘,到台后任史语所所长,主编《中国考古报告集》,对30年代的殷墟发展,包括建筑遗址、墓葬、青铜器、陶器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总结。

郝玉钧在30年代就多次参加、主持殷墟科学发掘,50年代又主持了解放后殷墟首次科学发掘,并对新中国考古事业培养了大批接班人,他长期工作在考古工作第一线,为新中国考古工作第一线,为新中国考古事业贡献了毕业力量。同时他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出版了《中国青铜器时代》(1963年)、《商用铜器综合研究》(1981年)等论著,

石漳如(1902—河南偃师人)十二次参加了30年代的殷墟科学发掘,在老一代考古工作中,他参加的次数量多,被称为殷墟发掘的“活档案”,50年代他到台湾后,又在台湾各地开展考古活动,足迹踏遍台湾各地。晚年他开展学术研究,先后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出版了10多部著作,成为一位论著等身的著名学者。如今他已百岁高龄,仍坚持开展学术活动。

胡厚宣(1911—1995年,河北望都人),30年代,他参加殷墟第十——十二次科学发掘,以后他协助董作宾对殷墟科学发掘甲骨文进行了整理研究。由于他接触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使他在殷商史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解决了商代历史上不少重要问题,他为《甲骨学商史论丛》蜚声中外反映了他的主要研究成果。

胡厚宣在甲骨文资料集中、整理和刊布方面也有突出的贡献,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收集流散在京、津 、宁、沪地区战时出土的甲骨文成《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等四部著作,集录用骨文达13814片占殷墟所出土全部十多万甲骨文的十分之一强。这四部著作编辑体例上也有很大的创新,采取了先分期再分类的办法,使用材料十分方便,对后来甲骨著录的编纂影响很大。他总编集的《甲骨文合集》,收集甲骨文41956片,在80年代初十三区册全部出齐,将甲骨文发现八十多年来所出土的有价值的材料,基本全部收入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胡厚宣在甲骨学自身规律的研究方面,在董作宾研究的基础上,使之进一步具体化和深入、如卜龟来源、卜法文例、卜辞同文、卜辞杂例、记事刻辞、残辞互补、分期断代等方面,多有创造发展。

1984年胡厚宣来安阳参加了“全同商史讨论会”,这是他半个世纪之后的旧地重游,从此与安阳解下不解之缘。为研究殷商文化,保护殷墟遗址,不顾七旬以上的高龄,他多次来到安理,成为安阳人民的老朋友。他在安阳主持了“中国殷商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起成立了“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以共崇高的声誉,被推选为学会会长。以后,他在安阳及郑州、洛阳等地,多次组织召开了殷商文化研究的国际学术会议。在他的积极论证、促进推动下,安阳有关部门在殷墟遗址上建立了殷墟博物苑,他与王宇信、杨升南等亲任顾问,加强了殷墟的保护。在他的热情关怀支持下,安阳成立了甲骨深地,他与王宇信等亲任顾问,促进了安阳甲骨学研究的开展。

“堂堂堂堂、董郝罗王、君不见、胡尹崛起四君后,丹甲青文弥复光。”胡厚宝一生追求甲骨,取得了半硕成果,对甲骨学殷商史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中国甲骨学研究的第一人。”(日·松丸道雄《日本现存的殷墟甲骨》)

这一时期,著名的甲骨学家还有郭沫若、商承祢、陈梦家、唐兰、于省吾、徐中舒、容庚、朱芳圃、孙海波及美国人白瑞华、英国人吉卜生、前苏联人布那阿夫等。

郭沫若(1892—1978年),号鼎堂,四川乐山人。他不仅是著名的革命活动家、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等,也是一个著名的甲骨学家。他出版的《卜辞通纂》、《殷契粹编》二书收入甲骨文精品2500余片,为甲骨学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他的《甲骨文字研究》及《卜辞通纂》、《殷契粹编考释》,在文字考释方面有许多独到见解。

郭沫若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利用甲骨学资料研究商代历史,奠定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基础。他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研究中国历史的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

郭沫若是老一代甲骨学家的益友,是初学甲骨者的良师,为我国甲骨学队伍的团结和发展做出了巨大努力,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公务繁忙,但仍和一批甲骨学家保持密切联系,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支持他们的学术活动,他热情地关洲青年学者的成长进步,1978年他在病中三次给青年学者王宇信等写信,就殷墟五号墓问题展开讨论,给王宇信等以极大的鼓舞。

陈梦家(1911年—1966年)江苏南京人,他知识渊博、涉猎广泛,在30代他出版有诗集,成为新月派诗人。他不仅在甲骨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熟,而且在殷周青铜器,汉代简牍、古代年代学等方面,也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的甲骨名著《殷墟卜辞综述》(1956年出版)对60多年来甲骨学研究的成果进行了科学系统的总结,在甲骨学史上有着重要地。在甲骨文分期断代研究和文豪孤考释方面,他也有突出的贡献。

于省吾(1896—1984年)辽宁海城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移居北京,开始大量收藏文物,并潜心研究古文物和古文字。他不仅在铜器铭文的考释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而且在甲骨文的研究方面也取得巨大成绩。1977年他出版了考释文字成果的总结性著作《甲骨文字释林》,共考释前人所未识或已知而不知其造字本义的甲骨文字300个左右,达到了当代甲骨文字考释的高峰。自1973年开始,他梳理甲骨文字考释研究成果的宏篇巨制,经过不少著名甲骨学家的努力,历经20多年终于面世,不仅便于读者总览甲骨文,也为甲骨学史、古文字学史的深入研究准备了丰富的资料。

(四)深入研究时期

空格第三阶段:1949—1978年,甲骨学兴入研究时期,这一时期,新中国的甲骨文研究,进入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新阶段,老一代的甲骨学家继续努力,新成果不断涌现,并言传身教,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甲骨学者。这一时期在甲骨文研究方面的成就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甲骨文新材料的不断出土,要集中、整理、公布材料方面取得了更大成就;第二,在文字的考释、分期断代研究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深入;第三,利用甲骨文资料的商史研究取得许多新的成要;第四,安阳殷墟以外的商代遗址的发现,西周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扩大了甲骨学商史研究的领域。

这一时期涌现的甲骨学家,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知识分子,具有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们在甲骨学园地里勤奋耕耘,取得许多可喜成果。50年代他们已有作品问世,至今仍能不断见到他们的学术论著出版问世,从时间上跨越了半个世纪。他们“传递受业解惑”,大力培养接班人,在学术领域里起了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们之中主要有李学勤、姚孝遂 、裘锡圭、林沄 、高明、王宇信、张永山、杨升南、王贵民、孟世凯、吴浩坤、潘悠、齐文心、陈炜湛等。同时,港台地区为饶宗颐、严一萍、张秉权、李孝定及日本、美国等国的学者贝冢茂树、 岛邦男、白川静、池田末利、伊滕道治、松丸道雄、许进雄、吉德炜、尹乃铉、刘克甫等人,也都在甲骨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李学勤(1933—?)北京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历任研究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先秦史会会长。他涉猎广泛、知识渊博、治学严谨、勤于著述,出版有考著13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有数万篇。在甲骨学研究领域里,他在同辈学者是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在甲骨缀合方面,1955年他与曾毅公、郭若愚共同出版了《殷墟文字缀合》,为学术界提供了一批完整的甲骨文资料。他的《帝乙时代的非王卜辞》(1958年)、《论组卜辞的一些问题》(1980年)、《殷墟甲骨分期研究》(1996年)等论著,对甲骨文分期断代研究的深入做出了贡献。他在甲骨文材料公布和利用甲骨文资料研究商史方面,也取得了显著 成绩。在国家“九五”重点科研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中,他作为首席科学家,不仅以其也色的工作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展,也把现代科学的手段引入甲骨文研究领域,为甲骨学研究的现代化做出了贡献。

裘锡圭(1935—?)上海人,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研究室主任。他在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和古文字学等方面都很有研究,其中在古文字研究的各个方面,如甲骨学、金文、战国文字、简牍、帛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功力深厚,治学严谨,现已成为继老一代学者之后,蜚声国内外学术界的知名学者。他在甲骨学方面的成就,首先在文字的考释方面,不断有新的创获,他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古文字考释的论文,收入《古文字论集》等著作中,考释精到、论证严密,在老一辈学者的基础上,把甲骨文字的考释向前推进了一步。其次,在分期断代研究也做出了贡献,他的《论“历组卜辞”的时代》一文,以促进学术界关于“历组卜辞”年代的讨论和分期断代研究的深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他利用甲骨文材料研究殷商历史,对商代的宗族组织、职官、农业生产等问题进行了积极有意的探索。

王宇信(1940—?)北京市平谷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山东大学和安阳师范学院兼职教授,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他出版考著有12部,发表论文7
0余篇,在同一代学者中是一位较突出的佼佼者。他首先对甲骨学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总结研究,出版了《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甲骨学通论》、《甲骨学一百年》等论著。特别是《甲骨学100年》(与杨升南等合著)是一部长达1230000多字的宏篇巨作,全书分作十五章,全面论述了甲骨文发现、发掘和研究的历史及利用甲骨文资料,研究商史的成果,是甲骨文发现100年来,甲骨学商史研究集大成的著作。

他还利用甲骨文资料开展殷商史的研究,他的商史研究领域很广,包括商政权的形成和发展、职官、战争、田猎、畜牧业、农业等方面。在甲骨文的分期断代,文字的考释等方面,他也颇有成就,他参加编辑的《甲骨文字诂林》广泛收集甲骨文发现和开始研究以来,直到八十年代末90年间有关甲骨文字考释的研究成果,加以全面的分析总结,明辩是非得失、最后提出结论性的意见,具有很市制学术价值。在西周甲骨研究方面他也下了很大功夫。并取得可喜成果,发表出版有关论著达15种之多。

在团结、组织甲骨学商史研究队伍,加学术交流,促进殷商文化研究方面,他也做了大量的工作,1987年在安阳组织召开了“中国殷商文化国际学术研究讨会”,并成立了“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以后多次召开有关的学术会议。1999年在“甲骨文发现10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他被与会代表一致推选为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

(五)全面深入研究时期

第四阶段,1978——现在,甲骨学全面深入研究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科学的春天”到来,甲骨学商史研究得到迅速发展,甲骨学商史研究的队伍迅速扩大,一大批中青年学者成为研究的骨干和学科的带头人,许多新的成果不断地涌现,他们之中有谢济、袁邦炯、常玉芝、郑慧生、宋镇豪、范毓周、朱凤瀚、彭裕商、沈建华、王蕴智、常跃华等人。

这一时期,甲骨学虽然取得许多辉煌成就,但“甲骨学的研究不是已经完成,而是刚刚开始,真正深入于甲骨研究的人会感到这片园地虽然经过很多人开辟,仍然是满目丛莽,有好多很基本、很重要的问题尚未解决。”(李学勤《序〈甲骨学通论〉》)这种形势为新一代的甲骨学商史研究者提供了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他们思维敏捷,善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也于提出和解决问题,积极进取,努力探索,很快取得丰硕成果。

常玉芝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先后参加国家重点项目《甲骨文合集》、《中国历史大辞典》的编纂;参加国家重点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甲骨文天象记录和商代历法”,“甲骨文和商代金文年祀”两个专题研究;参加国家项目《甲骨学一百年》写作。出版专著《商代周祭制度》、《殷商历法研究》,发表论文20多篇。

宋镇豪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殷商学会秘书长,他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60余篇。他参加了国家社会科学中国社会学院“九五”重点科研项目《甲骨学一百年》的研究工作,担负了重要写作任务,并主编为一重点项目《甲骨学百年论著目》。这部由语文出版社于1999年7月出版的256万字的巨作,将百年来甲骨学研究的全部成果收入计有中外学者3833人,论著10946种,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查阅,在1999年8月召开的“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首发,受到中外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在甲骨学研究方面,宋镇豪首先进行了文字的考释,发表了《释寤》、《释住》等论文,同时对商代的甲骨占卜制度、卜辞文例文法、卜用甲骨的来源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取得许多突破性的进展。在商史研究方面他涉及的领域很广,商代的法律、军事道路交通、婚姻、饮食等方面,他都发表有专题研究论文。

郑慧生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80年代以来出版了《中国文字的发展》、《甲骨卜辞研究》等多部专著,并发表论文30余篇。在甲骨学方面他进行了文字的考释并作了甲骨文缀合分类研究的尝试。在商史研究上侧重于三个方面:一、商代贵族妇女的地位;二是商代的宗法制度和王位继承问题;三是商代的天文历法。他的论著大部选题新颖,立论深远,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王蕴智郑州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在甲骨学上他探讨了甲骨文的起源 、结构和造字方法,在此基础上以文字的音形意进行文字的考释,完成了《从商代文字看汉字的字式和性质》、《“典”、“册”考源》、《殷周古文同源分化现象探索》等论著。近年他着手对商代的宗教进行研究,完成了国家青年社科基金项目《商代宗教研究》。

朱岐祥的《殷墟甲骨卜辞向法论稿》,彭邦炯的《甲骨文农业资料考辨与研究》,朱凤瀚的《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彭裕商的《殷墟甲骨断代》,吴福林的《夏商西周社会变迁》,吴振武的《殷墟甲骨刻辞类纂》,蔡运章的《甲骨金文与古史新探》,黄天树的《殷墟王卜辞的分类研究》,方述鑫的《殷墟卜辞断代研究》,沈培的《殷墟甲骨卜辞语序研究》等等,奢阳在这一时期涌现的甲骨学新秀及其代表作。

80年代,在甲骨学全面深入研究的大好形势影响推动下,在甲骨文的故乡安阳出出现了一股甲骨热,安阳的文博系统、教育系统及其他部门,都有不少人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甲骨学殷商史的研究。在书法艺术界,更有不少人进行甲骨文书法的创作和甲骨文的摹刻。适应这种形势需要,不少有识之士呼吁,希望建立一个有关的学术团体以加强联系,交流经验,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经过反复的酝酿协商,征得有关领导的支持,于1986年成立了以党相魁为会长的安阳甲骨学会。学会聘请胡厚宝、王宇信为顾问,创办了会刊《甲骨学研究》,胡厚宣亲自题写了刊名。

安阳甲骨学会创建以来,积极开展甲骨学殷商史的研究。不少会员在坚持搞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积极撰写论文,《甲骨学研究》已出版三期,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不少论文都被收入《百年甲骨学论著目》中。多数安阳甲骨学会的会员被吸收加入“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并多次参加有关的国际学术会议。为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出版的《甲骨学研究》第三集,收入论文40余篇,在“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交流,受到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的好班次。为纪念甲骨发现100周年,安阳甲骨学会会员、安阳日报主任编辑刘志伟出版了《百年活甲骨》一书,受到了学术界及各方面的重视,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栏目特邀作者为嘉宾,制作“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专题节目,对该书作了报道。

特别可喜的是,安阳甲骨学会不仅出成果,而且还出人才。学会最早的一批会员,现已都成为自己工作岗位上的骨干,尤其是学会成立时最年轻的一批会员——安阳师范学院殷商文化研究班的学员郭旭东、朱彦民、刘学顺、李雪山、韩江苏等,经个人的勤奋努力和名家严师的指教,现已成为活跃在国内外甲骨学商史研究领域内的重要新生力量。郭旭东现为安阳师学院副教授、《殷都学刊》副主编,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秘书长,安阳甲骨学会副会长,朱彦民现为南开大学副教授、科研处副处长,刘学顺游学加拿大,李雪山、韩江苏分别是在读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

【关闭本页】
Copyright © yingbishu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