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欢迎您!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佳作赏析
概藏大相,不蔑小节——郑可春行书作品赏析
□ 祁斌

书法,从速度而言,相对来说有快慢之分。快者,笔墨酣畅而不轻浮;慢者,力透纸背却涩而不滞。古之王羲之、怀素、董其昌当属前者;张旭、颜真卿当属后者。兴趣有所好,取法有专攻,皆可借古通今、投己所好。

郑可春先生无疑取法前者。展开书卷,轻而不浮,隽秀之风悠然纸上,熟中见巧,随意赋形,神采超然,在现代的审美时风的表达中凸现了浓厚的对古法的理解能力。

1、方圆兼备,过渡自然。如第五行“毫”字,点横取方之笔意,中间的“口”以圆成之,下行“秃宝盖”又是左方右圆,“毛”的处理圆折方钩,中间两横圆势运行、方势收笔,方寸之间有如此变化和方圆的联系,可见对古韵方圆体系的理解之深。

2、错落有致,空间美妙。全篇七列,各成风姿却又相互呼应。所有的字长短大小随意,却又令人感觉颇具匠心,横向空间错落自然,更显得行气神足。第四行的“尘”虽大却不突兀,反而使周围活跃起来。“竹”“顿”和左下角的空白更为整篇的空灵增色,成为亮点。

3、动静相生,行停自如。“豪竹”“有诗”的相对的动态急行和“误相期”的相对的静,呼应有致,对比强烈,更显突发的激情。即使一个“期”字,左边的“其”上静下动,上方下圆,右边的“月”外静内动,外方内圆,绝非一般书手可为。另外,欲行时酣畅淋漓、顺势而下,如“当得”“梁苦”等;将尽处嘎然而止,在意念上却筝音绕梁,留有回味余地,如“林”“池”“音”“泥”等。

4、状态轻松,变化微妙。发力在心方能贯通于笔,笔势从容浩荡,且在有意无意之间,避免了形状、用笔上的雷同和抵触。如第六行的“岂”字,形状颇有流行风意味,然下边的“豆”几个转折,轻重互映、节奏明朗,每折都有变化,细节处理相当精彩,此为概藏大相而不蔑小节也。

阿春先生书如其文,通篇酣畅而富于理性,思维敏捷却又不乏激情。落一棋子可见心境高低,酌一小勺可得海水咸淡,古云“一叶知秋”,此一页,或亦可解阿春乎?

来源:《中国钢笔书法杂志》

返回前页
Copyright © yingbishu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