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欢迎您!

硬笔书法的学术定位

任平

1、硬笔书法的性质

硬笔书法是书法的一种。

硬笔相对于软笔而言。在书法使用的工具里,所谓软笔就是指中国的毛笔,而硬笔有很多种,钢笔、铅笔、粉笔、圆珠笔、竹笔、羽毛笔等等,都是硬笔,如果将直接刻写也看作是书写的方式之一,一些刀、锥、石也可以算做硬笔。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门艺术,它是从汉字书写中衍生出来的。因此,这门艺术一直与实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汉字书写的历史和汉字产生、演变的历史一样长。如果从最早的汉字体系——甲骨文算起,已经有四千年左右的历史。对甲骨文的研究表明,甲骨文既有直接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也有用软笔书写后再刻的。软笔写不必说,即使直接刻,也不妨视为“书写”。这里,我们将书写定义为用手拿着工具(甚至直接用手),通过描摹、勾画、刻画,显现出文字符号的行为。当然,这是对书写所作的较宽泛的定义——不论工具是硬质的还是软质的,也不论载体是硬质的还是软质的。如果工具和载体都是硬质的,那么要留下痕迹就必须用“刻”的行为,如果工具是软质的,则必须借助于某种介质——颜料或墨,来完成留下文字痕迹的行为。虽然“书”的古文字写法上面部分是毛笔的象形,其本义可能是指毛笔的书写,但广义的书写,是可以包括“刻写”的。

在历史上,用文字符号交流信息,是使用毛笔还是使用硬笔,完全根据交流时的条件和环境而定。一要看工具、载体的发明制作进入到了哪个阶段,二要看交流时用什么工具、载体最便利,一切服从交流需要,往往并无选择的余地。所以从整个“书写”的历史来看,是不必太在意软笔、硬笔问题的。事实上软笔、硬笔在汉字书写的历史上都起过作用,或许有一个使用历史孰长孰短的问题,但没有地位高低的区别。

但书法成为一门艺术,却与软笔的作用分不开。书法具有独立的艺术品格,并不在于汉字的象形性,如果强调和夸大汉字的象形性,就会朝着图画化、装饰化的方向走去,虽然也具有形式美,但最终只能成为绘画和装饰的附庸。汉字书法最主要的魅力来自丰富多变的线条。线条将中国人对自然人生的感悟、性格特点和情绪变化一一表现出来,而线条又依照汉字的构造来决定分布和走向。线条可以是奔放的,凝重的,刚健的,柔美的,但又是有序的、有度的。其形态变化和走向服从汉字形体构造的制约。这就是书法线条的魅力,也是书法“难”的地方。这种既有丰富变化又有序有度的笔画线条,并不是那么容易把握的,要掌握并自如运用,就要学习“笔法”。书法的笔法应该来源于对毛笔的掌控,汉杨雄说:“唯笔软则奇怪生焉。”毛笔的提、按、顿、挫,运行时的顺、逆、疾、迟,都会产生各种形态的线条。这种线条的丰富性,是书写者得以抒发感情,传达艺术感觉,和欣赏者得以领略书法之美的主要原因。

但是话又说回来,毛笔书法艺术的形成既然源于书写行为,而“书写”的历史又是硬笔、软笔共同走过来的历史,汉字的结构之美和笔法的形成,也有硬笔的功劳。所以,书法艺术的形成与硬笔还是有一定关系的。

一般书法教材或论著中,提到书法,就是指毛笔书法。这在一定意义上是不错的,但这只限于对书法的狭义的定义。广义的书法应该是指:按一定法则书写汉字,或按法则写成的汉字。前半句是指作为“行为”的书法,后半句是指作为“作品”的书法。那么这个法则是什么?就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笔法、章法,章法包括了结体和布局。这些法则的合理运用,是构成“书法美”的必经之途。

在这样一个定义的涵盖下,毛笔书法、硬笔书法、篆刻,甚至一些“电脑书法”,都是书法。这里的电脑书法不是指将现成字库里的字形调出来,而是指用笔法和构型的意识,创造出一些艺术化的字形来,虽然在电脑上进行,要借助某些软件,但其观念和方法还是秉承“书法”的。篆刻更不必说,无论是直接刻于印石,还是先书印稿再刻,都可视为“按一定法则书写汉字”。

我们还是回到硬笔书法。既然存在着广义的“书法”,那么硬笔书法自然可以包括汉字书写历史上所有使用硬笔而又讲究法则的书写行为。比如甲骨文中刻写较好的那部分,历代刻在石上、砖上的一些精彩之作。但“硬笔书法”也有一个普遍为大家认可的狭义的概念,就是指钢笔、铅笔在近代中国开始使用之后,在书写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法则,写出具有艺术品质的作品。使用这些“硬笔”的书写行为和成果,我们成为“硬笔书法”。狭义的硬笔书法,在中国仅有百余年的历史。

书法是从书写实践中升华出来的一门艺术。在毛笔书法的历史上,纯粹的具有文人赏玩性质的书法艺术,在魏晋时才有少量出现,明清时代则由于厅堂悬挂的需要,也有从视觉艺术效果出发的书法创作。但社会上绝大多数的书写行为都是以实用为目的的。由于毛笔书法的普及,能很熟练地掌握“笔法”的人非常多,古人的大量实用之作,在今天看起来都有着并不低俗的艺术水平。所以,今天所谓的“书法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只是前人的“书写史”。实用的书写之作与艺术的书法创作界线很难划分,而后者往往是今人的判定。

毛笔书法的实用性与普及化是少数优秀书法艺术家脱颖而出的丰厚土壤,但也是它未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的致命之处。近百年中国人的日常书写普遍以硬笔取代了毛笔。在毛笔渐渐退出实用的领域以后,反而在艺术的领域有了更大的发展机缘。人们开始将毛笔书法看成“大美术”的一部分,看作视觉艺术的一个品种。于是就从理性上对其审美特性、技法要素、批评话语体系等进行分析探讨,与之相应的书法艺术教育也渐渐具有独立的性质,于是“书法学”的学科体系也趋向于形成。

硬笔书法的命运似乎也有着相似的轨迹。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由于国民掌握文字人数的大幅度增加,由于钢笔、铅笔、圆珠笔等工具的实用与便捷,由于时代步伐的快节奏进行,硬笔已经成为日常最普及的书写工具。事实上存在着一种“硬笔文化”。凡是与文化相关的生产和产物,人们总是带着挑剔的眼光和审美的要求,尽管有人是自觉的,有人是不自觉的。硬笔书写也一样,谁都希望既实用便捷,又美观养眼。于是,在数亿人从事硬笔书写这丰饶的土壤上,又产生了一批技艺水平高超的硬笔书家,产生了一批将法则和灵感结合得恰到好处的优秀硬笔书法作品。

然而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真是很快。毛笔在汉字书写史上占统治地位近两千年,而硬笔在汉字书写史上唱主角的历史远不会那么长。如果按照现在青少年使用电脑打字大量代替手写的情况发展下去,硬笔的寿命可能只有毛笔的几百分之一。这是不可抗拒的,因为人们总是会选择最便利的信息交流方式。但是,跟毛笔书法的归宿一样,硬笔书法进入纯视觉艺术领域的机遇也终将到来。

目前将硬笔书法定位为一种纯视觉艺术为时尚早。全国亿万人民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仍然普遍地使用硬笔写字,能用电脑代替所有书写的人,其数量还远远不足以让打字全面代替书写。还从来没有一所小学在教孩子识字时就不让他们用笔而直接用电脑的。将汉字书写得正确、清楚、美观,是政府一再要求国民做到的,而近年又更为强调。教育部、文化部、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以及中国书法家协会,都将提高汉字书写水平视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继承民族优良传统、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工作来抓。

硬笔书法现在的定位,仍然应该是一门与实用关系密切的艺术。从事硬笔书法研究、教学和组织活动的人,不能忘记为实用服务、为提高广大群众的汉字书写水平而努力这样一个宗旨。当然,普及和提高是一种辩证的关系。越普及越容易产生高水平的作品,而高水平的作品始终是引领大众书写水平的航标。

在高水平的硬笔书法作品中,也有与实用形式贴近的和相对脱离实用形式、以追求艺术表现为主的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都以追求艺术品质为创作指向,不存在档次高低的问题。这些艺术水平较高的硬笔书法作品,不仅成为人们临摹、欣赏的对象,也成为美化环境、丰富文化生活的一个新品种,同时也渐渐走上了艺术市场。

总的来说,硬笔书法属于和日常书写相关的一门艺术,它是广义的“书法”中的一个分支。虽然它的表现技法大多来自毛笔书法,但他是一个独立的、有个性的、有自身存在价值的品种。

2、硬笔书法学的建立及其基本内容

硬笔书法既然是书法中的一个有独立意义的品种,那么关于它的审美特征、表现技法、批评理论、教育思想等等,应该有自己个性化的体系,对于这个体系的阐述和讨论,就是“硬笔书法学”的任务。

硬笔书法有没有进入到建立“学”的阶段?

对于这个问题,毛笔书法界和硬笔书法界的人士都多少有所质疑,或者在认识上尚不清楚。

首先我们要看到硬笔书法和毛笔书法的异、同关系。

在“依照一定的法则书写汉字”这一大前提下,硬笔书法和毛笔书法在许多方面是一致的。它们的造型依据都是汉字。汉字书写中的几个要素:笔画的形态、笔画的走向、笔画运行的秩序、偏旁部件的搭配和整体的取势等等,在硬、软二种书法中都起着主要作用。毛笔书法在技法上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体系,硬笔书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参照运用。但毛笔书法的线条变化丰富,硬笔书法线条形态相对变化较少,所以通过线条表现“情韵”便有所不同,后者的情韵更集中地表现在由单纯的线条构成的字的体态,以及用硬笔才能表现出来的线条的力度与质感之中。找到相同之处和相异之处,我们对于硬笔书法作体系上的阐述就不会那么困难了。

其次我们要看到硬笔书法近百年来的创作实践和近二十几年来的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活动的开展,尤其是一大批硬笔书法家的涌现,一大批高水平的堪称专业化的创作成果,一系列具有学术水平的研讨和论著的出现,而硬笔书法教学的规模已大大超过了毛笔书法的教学,硬笔书法甚至有了广泛的国际交流活动。这一切成绩告诉我们,硬笔书法本身的发展已经要求理论工作者在学术上对之应有一个系统化的阐述,建立硬笔书法学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学科化建设”是教学科研单位经常挂在嘴上的一个说法。一般来说,“学科化”是将某一种技艺从实践的、经验的状态上升到理论的、科学的层面,“建设”只是一种努力的过程,也说明“学科”是要靠许多“建筑构件”搭造起来的。学科化建设的完成,在高校科研系统里有一个形式上的认定,是由国家行政机构履行的。当然学科认定上由层次、大小之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学科目录上有“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三级学科”的明确规定。例如“艺术”是一个一级学科,“美术”是它下面的二级学科,美术里面又包含着美术理论、美术史、油画、雕塑、国画等三级学科,“书法”一直在学科目录中无所适从,也长期未列入学科目录之中,近年好不容易进入了“美术”下面的三级学科名单。硕士点是必须建立在二级以上的学科里的,所以严格地说,目前我们所有的书法硕士,是美术学硕士点中“书法方向”的硕士,至于博士就更不用说了。这样看来,“硬笔书法”要在国家学科目录中占有一席之地,还比较遥远。但是“学科化建设”也常常可以从比较宽泛的意义去理解,凡是要将一门知识、一种技艺体系化,并对它的理念、经验作一番学术的提升,建立一定的理论和批评标准、教学规则等等,使其学术特性和学术个性更加彰显,这就可以看成是一种“学科化建设”。 只要上述几个方面都有言之成理的个性化的阐述,“学科化建设”就已经初见成效。

所谓“学”是一种既成的理论阐述。本来,“学”的所有内容都已隐含在实践经验之中。只是没有显现出来,理论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客观地、理性地将规律性的东西抽绎出来,将带有本质特征的内容揭示出来,并且运用一定的理论方法对之分析、评价,最终将这些理论认识构筑成一定的体系,并指出发展的趋势和各种可能性。

有人担忧,硬笔书法才搞了那么几十年,艺术界对之不以为然甚至不加认可的又大有人在,是否可能建立“硬笔书法学”?是否建立“硬笔书法学”的时间还远远没有来到?其实这些顾虑大可不必。虽然,目前完整详细的《硬笔书法学》还未问世,但实际上许许多多的人已经在做“学”的工作了。无形的或关系松散的“硬笔书法学”已经存在了。可以这么说,成百上千的硬笔书法理论文章、批评文章,就是“硬笔书法学”大厦中的一块块砖、一间间房子。再说,理论只有不断更新才是常青不衰的。艺术事业的不断发展,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要求理论不断出新。如果没有一本《硬笔书法学》是一种缺陷,一种遗憾;如果只有一本《硬笔书法学》也同样是一种遗憾,因为,不要几年,它的色彩就会由鲜艳变成灰暗,它的学术价值和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也只会逐年递减。只要环视一下其它的学术领域和艺术门类,哪一“学”是非要到完全成熟之后才写的?完全成熟的标准是什么?完美的“学”又是怎样的?二十世纪可以写一本《艺术学》,二十一世纪对艺术及相关的问题有了新的研究成果,包括否定前人的观点,又可以写一本《艺术学》;而在二十世纪之内,仅《艺术学》又何止一种?《文学史》又何止一种?《教育学》又何止一种?同研一学,各人可以有各人的方法、角度,各写各的“学”,这样才显出学术和艺术的繁荣,人类智慧才能的丰富多彩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但是真正建立一种“学”,是不容易的事。不是所有的拼凑之作都可以称为“学”的。对于“学”,首先要有一种宏观的认识,要有一个“体系”的概念,要有一种“文化生态”的意识。我们现在尝试建立“硬笔书法学”,应该认识到硬笔书法在书法中是什么位置,在艺术中是什么位置,在当今文化生活中是什么位置。有哪些经济、政治、文化的因素在影响着硬笔书法的眼前状况和未来前途?我们应该用一种科学、理性的眼光来认识硬笔书法的实际价值,来考察它的体系、范畴。再者,就是对具体材料的取舍、观点的论证,都要采取审慎的态度,从微观上体现出严谨治学的精神。《硬笔书法学》不再是一般培训班用的教科书,它应该是对硬笔书法的科学的阐述,理性的剖析。在“硬笔书法学”的大课题下,可以有一系列的专题的研究及论述:硬笔书法史,硬笔书法美学,硬笔书法技法综论,硬笔书法批评学,硬笔书法教育学,硬笔书法文化生态论,等等。每一个这样的题目都可以成为一部专书,合起来成为“硬笔书法学”的一套丛书。什么叫“建立学科体系”?这样的成果如果诞生,可能不尽完美,但做的就是学科建设的工作。现在我们先尝试做一本简要的、导论式的《硬笔书法学》,只能算是抛砖引玉,在观念上、框架上提出一些初步的、不成熟的意见,或有对诸多贤哲启发之处,便可以窃喜了。

(本文是暂名为《硬笔书法学》的引言部分)2006/12

【回到首页】 【我要发言】 【关闭本页】
Copyright © yingbishu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