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欢迎您!

当前书法创作的技术化倾向

● 诸培弘

【内容提要】整体性和混沌性是书法传统的基本美术品格,书法创作的技术化倾向破坏了这种基本品格。本文通过对当前书法创作技术化倾向的分析,认为对传统的浅层次、表面化误读,对创新分寸感的把握失衡以及书法的专业化、专门化生态转化并因此导致的书法商业化是这一倾向产生的主要原因,明确反对阉割书法传统的技术化倾向,阐述了“书为心画”的艺术本质。
【关健词】书法创作 技术化

当前书法创作形式多样,流派纷呈,但书法作品却越来越显现出表面化和技术化的态势。那么,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说:一个完整的一体化文明,在传播时会被分离成科技、政治、艺术、宗教等成份。这时,各种成份的传播力通常与其价值成反比。也就是说,越是不重要的成份,越受欢迎,越是重要的成份,越被排斥。比如科学技术就比宗教信仰传播得快速而广泛。这种对最小价值成份作最大最快最广泛传播的自动选择,显然是文化传播中一条不幸的定律。

书法作为中国一种复杂的文化生成,在传承和创作中,也相对应验着这样的定律。特别是在当前的书法创作中,最重要的精神性被日益淡化,而越来越呈现出技术化的倾向。

一、整体性和混沌性是书法传统的基本美术品格,书法创作的技术化倾向破坏了这种基本品格。

书法艺术具有整体性和混沌性的美术品格。王羲之说:“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又说“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兵甲也,水研者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策也,扬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1)将书法创作比作用兵打仗,看似简单的书写,被喻作将帅雄兵、刀矟兵甲、城池号角的一场生死拼杀,形象生动,淋漓尽致。苏东坡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2)梁武帝萧衍在其《古今书人优劣评》中,更有对古今及当朝书法家书法的精彩点评,通篇点评,全用比拟,着意对书法的整体性和宏观性把握,寻找书作与其它事物的内在精神气韵的相通之处,在似与不似之间设喻作论,虽混沌模糊,却直抵本质。

余秋雨在分析东西方艺术的异同时认为:“与西方艺术擅长于准确的局部呈现不同,东方美学擅长于整体把握。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原则是‘气韵生动',这里的‘气'指的是宇宙生命,是一种流荡广远而又包涵广远的整体性存在,容不得分割和阻断。这种‘气'化解着主、客体的界限,也模糊了人与自然的鸿沟,是‘天人合一'哲学的派生概念”。(3)天地宇宙和生命感应完全溶成一体,成为了中国书法的基本美学原则。

书法技术化的过程,就是把一个整体性的书法生命,看成笔法、结构、章法、墨法等技术性手段的简单迭加,从而抽空书法艺术的精神内涵,把鲜活而具有整体生命力的书法样式表面化、形式化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整体性和混沌性被破坏无余,实际上,书法艺术本质魅力的完整被破坏了。书法的秩序从混沌的精神层面转化到清晰的技术层面。

二、对传统的表面化、技术化误读令创作者不能看到传统和经典复杂而丰富的时代背景,个人阅历,从而走向对传统学习的误区。

回归传统,抑或反叛传统,需要对传统深入的认识和领悟。当前书法创作在认知传统的同时,又不由地陷入了传统布下的重重迷宫。

传统是一条川流不息的大河,而每个时代大师们所创造出的经典只是这条大河中的朵朵浪花。古人活水般的思想和笔墨情趣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为了经典,其经典如果不放在特定的时间段里来体察感悟就会是风干了的僵死的标本。因此,我们认识传统只能借助于对经典的沉浸之中,并通过经典的“情境还原”而认识传统。认知传统不是逆向回归,而是借助历史的纬度认识自己,找到自已。我们处在什么样的时代?我们的时代与古人有什么不同?如何感知这个时代并找到对应的心灵表达?抛开了魏晋风度,离开了王羲之的人生经历来分析《兰亭序》、《丧乱帖》;离开了盛唐气象和颜真卿本人的慷慨悲壮而谈他的《祭侄稿》、《争座位帖》,其结果往往是南辕北辙。同样,撇开宋代尚意书风和苏东坡被贬黄州的独特经历,来分析他在黄州留下的一生中最精彩的《黄州寒食诗》、《杜甫桤木诗》,其结果也一样是徒劳的。

认识传统是为了学习传统。在书法传统扑朔迷离的外衣里,深藏着的是一个个极具个性魅力而又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灵魂,传统书法看似质朴的线条里,蕴含着深奥和复杂的精神隐秘。沈鹏在《书法的环境变异与持续发展》中对当前书坛的创作的技术化倾向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对书法传统的继承,既有抽象的理念,又有具体的技法。这两个方面在实践中融为一体,表现丰富多采。以我的体会,传统经过长时间的提炼,远距离的观察,我们容易忽略其多元化的一面,把丰富的生动活泼的历史积累变得简单化。比如,今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第四届正书大展,有人提出了如何理解和继承‘唐楷'的问题。唐楷标志着楷书的成熟,也意味着楷书的多样,多样是高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可是我们通常说到唐楷,不免简单化,视为一个模式。先是把唐楷列为楷书的‘正宗'(楷书的盛期不等于‘正宗'),进一步,颜、柳又列为唐楷的‘正宗'(代表人物不等于‘正宗'),再进一步,颜、柳的‘筋'、‘骨'抽出来成为学习的核心部分;更进一步‘筋'、‘骨'的个性被泯灭了,血、肉被取消了。”他还说,“同样,我们对秦篆(包括小篆以前的诸种书篆体)、汉隶,是否也应当从它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来理解呢?甚至连王羲之‘书圣'开创的流派,是否也不必依‘正宗'的目光来看待呢?这么说不等于否定杰出人物的历史地位,可是我认为,不以固定的目光看待各家各派,可能更有利于我们全面地多向地接受传统的精华。”(4)

当代书坛,有的人在对传统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传统经过历史的积淀,具有多面性和丰富性,它既有相对稳定不变的部分,又有相对不稳定即变的部分。言必称“二王”,言必称古典,言必称正宗,把模仿古人当创作,把笔法当核心,就是勿略传统中变的部分。历史上一切优秀的书法遗存,是书法艺术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表现,却不是创造力和审美能力本身。如果把继承和发扬书法传统与再现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和其它历史上的某些优秀书家等同起来,就是用书法艺术的一个历史形态来否定书法艺术的生命本身。对传统的误读造成了当前书法创作的表面化、简单化,制造了大量千人一面和缺乏时代精神和深刻内涵的平庸之作。

三、对创新分寸感的把握失衡是走向技术化倾向的又一误区,无论是“传统书法”,还是“现代书法”都存在着这样的误区。

书法艺术的核心是创新。没有创新,我们的书法艺术就只能停留在甲骨文以及象形文字和图画阶段。生生不息的创造构成了灿烂辉煌的书法艺术。“艺术作品的本质,不在于它告诉我们的情节,也不在于它显示的技巧,而在于通过风格和富于想象的内容,揭示出来的创造的特性。”(5)当前书法创作中,有的作者偏面强调创新,“满纸纷披夸独能,春蛇秋蚓乱纵横。”(6)完全无视书法艺术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共同性,毫无根基,割断传承。把凝聚着中国人特有生命情感的书法艺术,变成了杂耍般的“创新”,使艺术创新过程中漫长的渐变、蜕变,成了摇身一变。正如林散之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所批评的那样:“叹我学书六

【回到首页】 【我要发言】 【关闭本页】
Copyright © yingbishu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