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欢迎您!
又一个文化的节日
□ 刘正成

1993年,被称为中国书协的学术年。这是1994年春召开的中国书协三届二次常务理事会会议总结的结论。在王铎书法国际研讨会和全国第四次书学讨论会之间,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还和浙江湖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赵孟頫国际书学讨论会”。朱关田先生既是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又代表浙江省书协参与领导了这次书学讨论会。中国书协研究部主任张荣庆先生是一个赵孟頫研究专家,他和研究部干部丁政全力以赴负责组稿,使这次会议的“国际性”有了进一步提高,日本的谷村熹斋、美国的傅申都提供了质量很高的学术论文,法国的劳悟达女士,和留学日本的俞慰兹都应邀带着论文参加了大会。台湾省著名书法学者李郁周先生也带论文赴会。这次会议吸取了王铎书法国际研讨会经验,从故宫借出了十几件赵孟頫真迹,送回赵孟頫故乡,在湖州市博物馆展出。徐邦达先生的论文《赵孟頫真迹一览》在大会发表,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连起作为赵孟頫研究的权威,在博物馆内结合赵孟頫原作,对真伪鉴定发表了精彩的讲演。那次,傅申先生作为美国佛利美术馆的东方部主任,正好将刚刚收进了赵孟頫小楷《常清静经》作为实证所撰写的赵孟頫早期书法研究论文,也是大会的一个亮点。对这次活动的主办单位之一、东道主浙江湖州市来说,其意义颇像河南孟津王铎故里一样,把这次活动办成了一个文化的节日。

这次活动有个节目,就是在讨论会期间,专程安排了一次为赵孟頫墓碑揭彩仪式。开会前不久,人们才从赵孟頫出生地湖州市德清县发现了赵孟頫的墓碑。据称,抗日战争期间,湖州沦陷前,德清县东衡乡的村民们自发地将赵孟頫墓旁的土丘掀开,用土掩没赵孟頫的墓冢,把墓前翁仲、石兽也推倒入土,以防日寇劫墓。现在给挖了出来,如像一个考古大发现似的。我们那天去揭彩时,还从农家院子里直穿过去,在刚刚露出来的墓冢前,举行墓碑揭彩活动。整个赵孟頫陵园都是那次会议以后重新修建的。那天去的时候,德清也是全县人民出动,就象赶庙会一般,放着火炮和彩气球,欢迎我们的会议代表。德清是一个偏僻的小城,又并非在交通要道上,没有赵孟頫在这里,可能我们永远也不会走到那里去。这张照片就在一个农家大院里刚挖出来的赵孟頫墓前石兽旁拍摄的。中间那位就是从美国赶来赴会的华裔书法学者傅申先生,他的右边那位是黄惇先生。黄惇先生去年主编的《中国书法全集-赵孟頫》二卷已问世,他所撰写的《赵孟頫书法评传》已将赵孟頫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和他当年在湖州发表的论文已不可同日而语。因赵孟頫研究,他与傅申先生也是一见如故的好朋友。在我们三人身后,主要是德清县的乡亲们在围观,他们的盛情使我们特别感动。书法研究,一个默默无闻的行当,在这里成了如此热闹喧哗的中心和热点。乡民们成了书法学者的“追星族”。

这次我和黄惇先生与傅申先生边走边聊,得到了一个重要的学术启示。傅申先生这次是乘飞机先到上海,他企图从上海乘船到湖州来,想从大运河和太湖航道,去追寻赵孟頫昔日奔波的足迹。结果没有找到船运之途,他只好怅然乘汽车来到湖州。这次聊天中,他还一再向我们重申着这种遗憾。这时,我也想起了我的王铎研究。王铎的大量作品,不也是在大运河的船上书写的吗。他有名的《赠汤若望册》就作于淮南苏北的大运河船上。当然,赵孟頫多次往返江浙和京师之间,哪里象我们今天这样坐飞机跑来跑去。他路过济南,盘桓久之作了《鹊华秋色图卷》。今天到济南,看见那济南城内遥遥相望的鹊山与华山,便会想到赵孟頫的山水杰作。他的著名的《〈兰亭〉十三跋》,就是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九月初,应召从湖州乘船赴京,因吴森(静心)先生携有《定武兰亭》同行,他得以沿途观赏,题跋,直到十一月抵京,共作十三跋。傅申先生有这种追寻的愿望,很引起了黄惇先生和我的共鸣。中国人的哲学,就是实践的哲学。在实践中的发现,显然不同于书斋中理性的发现。何况我们谈的是奠定在感性基础上的艺术呢?我们相约有朝一日能沿着大运河航行一次,虽然这个愿望至今没有实现,但这种向往却为我们的学术工作注入了一种新的观念。

在这里谈起傅申先生,我就不得不多说几句。这次在湖州,我们是初次谋面,但他的大名和著述早令我们耳熟能详。如果我们谈起这二十多年的书法发展,是绝对要谈到他与中田勇次郎先生合作编纂、日本中央公论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版的《欧美收藏中国法书名迹集》四卷。后来,苏州葛鸿桢先生又翻译了他的《海外书迹研究》。可以说,打开了我们的眼界,让我们看到了流失在西方的中国历代传世精品。他和中田勇次郎对这些作品所作的现代学术研究,也代表了西方汉学书法研究的方法与成果。这是继日本《书道全集》和《故宫历代法书全集》(台湾)之后的第三部中国历代书法大书。傅申先生在台湾大学硕士毕业后,曾工作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后又留美读取博士学位,并应聘到了美国佛利尔大学博物馆工作二十余年,是美国和欧洲收藏中国书画原迹的见证人。他的工作正好补充了徐邦达、启功、谢稚柳、杨仁恺、刘九庵他们在大陆五十年的书画鉴定工作的不足。他所携带的西方汉学工作的先进方法,无疑为国内书画研究工作带来新的参照。他曾撰写了一篇足有二十万字的关于黄庭坚书法的博士论文,是迄今研究黄庭坚的最大型论文,他曾答应译成中文,然后选入《中国书法全集-黄庭坚》二卷中。很遗憾,直到两年前水赍佑先生已将《黄》卷编完后,他尚没有时间去翻译这篇他很为得意的博士论文,我们便只好选入了这次湖州会议发表的那篇论赵孟頫小楷《常清静经》的论文。

自1993年湖州一会后,我和傅申先生便有不时的会面。他来过我北京的松竹草堂,我们在台北、在香港、在韩国的学术研讨会上,已经成了熟稔的朋友。傅申先生也善行草,也不时以作品参加书法界的聚会。后来,他退休回到了台湾,在台湾大学作了教授。今年春,中央电视台根据我提供的名单和地址在台北找到了傅申先生,让他作了“两岸互动”的节目,谈起了我们的友谊。随后,电视台又拍摄了我谈起与傅申先生的一些镜头。可惜因为“非典”时期,这个用文化艺术联系海峡两岸文人互动的节目至今未播出。但是我想,联系两岸以及海外华裔学者,共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了一种社会的共识。我们作为中国大陆的学者,自然也会从这种“互动”中受益。中国书法二十年,离不开海峡两岸与海外书法学者所共同营造的氛围。书画界和书画收藏界都在做着一个梦,不知道什么时候,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这两个博物院的藏品能在一起做一次完璧之展啊!不管是在北京还是在台北。不过,在今年则有两次盛会值得一提,一次是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历代书画国宝展,将国内几个大博物院的传世精品汇于一堂展出,轰动一时;另一次是在日本大阪,将日本和美国所收藏的中国历代书法精品汇于一堂展出,轰动东瀛。“中国书法在线”将中国国人因“非典”未能与会的遗憾,在网上做了一个弥补。我的另一个美国籍华人书画鉴定研究专家黄君实先生,和旅居日本大阪的朋友李中华先生都分别寄来了精美的作品集,才使网友们能一饱眼福。文化信息的交流,是我们艺术发展的催化剂。象傅申先生这样的交流使者,在中国文化发扬光大于世界的活动中,功莫大焉。当然,象傅申先生这样活动于美国文化界的书画研究学者,除了刚刚提到的黄君实先生以外,尚有早期的蒋彝教授,以及方闻教授、王方宇先生、王已千先生,作家於黎华也在美国教过书法,目前尚有在波士顿博物馆工作的张以国先生等,这种参与收藏和博物馆工作的华裔学者,也给美国的中国文化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书画学术研究是没有国界的。前年,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方闻先生主持的北宋马远《溪岸图》研究学术会议,中国的启功为首的书画学者赴会,就显示了中国大陆是这种国际学术研究的一支不可缺少的主力。这种东西方互动的研究,显然对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发扬光大,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这次赵孟頫故乡之行,除了这种国内、国际、多种学科的互动外,确实也给我们研究工作起到启示性的作用。去年初,我在阅读黄惇先生的《赵孟頫书法评传》时,自然生出赵孟頫在家乡湖州、杭州与大都北京之间辗转的际遇与心灵冲撞的带着山水痕迹的感受,使我得以更深切和感性地去理解黄惇先生在他的著述中所倾注学术热情与学术深度。在文献与遗迹的任何一次知识链接中,都会使你获得发现的快乐。这也是照片中所反映出来的一次学术活动中的喜悦情境。

2003年6月23日于松竹草堂

【回到首页】 【我要发言】 【关闭本页】
Copyright © yingbishu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