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欢迎您!
金榜题名时
□ 刘正成

前排左起 陈 平 黄莲萍 孙晓云 穆 棣 潘良祯 吴振立 朱寿友 张 忱

前排左起 (左一) 沙 洪 (左四起)宋任穷 钱昌照 方 毅 习仲勋 林 林 孙轶青

古来将书法称为“敲门砖”,因为是科举的需要。一代奇才龚自珍就因书法不好,登不了进士榜,以成千古遗憾。这虽是传说,但书法的好坏在选进士,尤其是皇帝要亲自阅卷的殿试中,实在非常重要。和绅的小楷精绝,大概也是乾隆皇帝宠信他的一个条件吧。但是,你想过没有,从县学考试,到省城乡试,再到京城会试,要到什么时候啊?二届中青展于1986年7月16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时,十位获奖作者在领取了“获奖证书”后,与颁奖的国家领导人合影,这些后生小子什么年龄啊?

最年轻的大约要数陈平和黄莲萍。陈平现在已是名满天下的大画家,当年二十六岁,与黄莲萍差不多。孙晓云现任中国书协理事,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南京画院院长,当年刚满三十岁。领奖的时候,只有苏州华人德和大连彭过春未来,照片上没有。我当时主持开幕式,总指挥是陆石同志,包括中国书协的许多主席们这时已经不知道被挤到什么地方去了,美术馆里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家无不为这种场面欢呼踊跃,潮起潮落。

二届中青展的开幕式,就今天的眼光来看,也是空前绝后的。有五位国家领导人,政治局有四人:习仲勋,宋任穷,方毅,张爱萍(迟到了片刻),副委员长钱昌照。这算不算书法的“殿试”呢?那次展览的主办单位是三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杂志社。文化部徐文伯副部长非常支持,从很紧的经费中拨出一万元来作奖金,发给了十位获奖作者。这可是中国书法界的第—次政府奖金哟!一万元是个数呵!当时,是刘正兴拿了五万元出来赞助,就支持了全部费用,那时,中国美术馆一个展厅一天的租价才一百多元钱。其间,中宣部秘书长沈一之、中宣部文艺局局长梁光弟、中组部副秘书长沙洪都非常具体地关心着展览的进程,给予了很多重要指示。十个青年书法家,多少老一辈领导和专家在众星捧月啊!记得在佈展过程中,有人对照片上方那条横标上的那个“家”字提出异议,认为中青年就叫“书法”吧,别称什么“家”了。但是,那个“家”字毕竟在一番争议后保畄下来了,作为一个里程碑的纪念,拍在这张照片里。

这些“家”们是不是真正的家呢?将近二十年的历史过去了,这十位获奖作者,包括三十名优秀作者,以至三百多名入展作者,有几个不是名符其实的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家”呢?这与唐四家、宋四家、晚明六家等等历史的选择不可同日而语,但在一个始终是名人--书法的领域,靠自己的书法技艺竞赛而年少气盛一跃龙门为“家”者,从今日始。

这十个获奖作者中,可以说绝大多数已经“名满天下”了。他们的成功是与这种普遍征稿、公平竞争有多大的关系,值得我们思考,甚至失败之处,也可以总结经验教训。但无疑,这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力,把“书法热”推向一个高潮。而对这些青年书家个人,其意义确实也是重大的。记得,当时孙哓云的获奖作品是一幅草书小条幅,细柔的用笔,与今天看到的孙晓云似乎绝无关系。在初选时,这张条幅被淘汰了,一位十分尽责的江苏籍评委从淘汰的作品堆中拣出来,又由全体评委以举手表决的方式复议,重新入选,並出人意料地获了奖。这倒並非说,这次孙晓云被淘汰了,她就成不了“家”了。今天,三十来岁的人字写得多棒呵,别说当时那些获奖作者,包括那些评委,甚至当今书坛的头面人物也远远弗如,但就是没有赶上那个时候、那个点呵!从另一个方面说,正是孙晓云、华人德这样才华出众的中青年书法家,为中青展树起了一面旗帖,一个榜样,奠定了中青年展作为中国书法艺术人才的摇篮(有网友昨天跟帖把中青展称为“摇篮”,这里借用并说明)的基础。如果选出这些“获奖作者”大多是矮子里面充长子、南郭先生,就不会有中青展后面的一糸列影响和成果。一个展览的成功与失败,其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你选出的作品,尤其是名列前茅的获奖作品与作者的水平。这是一个试金石,非常客观的标准。換一个说法,这也是检验一个评委会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如果我说过,中青展对当代中国书法发展的影响首要在于它的评委会构成的话,那么,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就是获奖与人选作品与作者。

我还要列举一下没有站上这个领奖台,但站在旁边的三十名优秀作品的一部份作者的名字:伦杰贤、吳行、沃兴华、乐心龙、索宏原、林剑丹、刘恒、张以国、张景岳、邵岩、徐庆华、苏金海、王楚材、谷文迖、王正良、杨耀扬、吳福宝、沈胜双……这些中青年书家,至今仍为我所钦佩。

2OO3年5月17日扵松竹草堂

【回到首页】 【我要发言】 【关闭本页】
Copyright © yingbishu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