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欢迎您!
2008年中国书法年度报告
●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 撰写

前言

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告诉人们,书法艺术的发展、传承与时代变迁、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中国书法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离不开对书法发展当下动态的关心与思考。编写《中国书法年度报告》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一年来中国书法发展过程的记述与回顾,梳理年度书法的发展脉络,展现年度书法发展的相关成果,评析年度书法的热点现象,揭示书法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通过事实与现象的铺陈,激发引导人们对于书法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进行理性思考——为书法艺术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为当代书法和书法史研究积累一些有用的资料。

一、年度概述

2008年,南方突降的冰雪、汶川罕见的强震,中国人感受了自然的无情,更经受了严酷的考验。北京奥运、神七飞天,中国人创造了新的辉煌,也向世界展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2008年,注定要在共和国历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烙下深深的印记。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狂热、90年代和世纪之初的喧嚣之后,书法热潮开始悄然冷却,书法人逐步学会了客观的态度与理性的精神,盛世书法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元开放的崭新格局——2008年,这一当代书法的发展格局与走势将得以持续。总体上看,2008年的书法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

——由于“奥运年”的特殊背景,在“人文奥运”理念支配下,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得到了极大的宣扬,书法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意义及其书法本身的文化价值得到社会关注和认可。

——书法创作显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与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人民富足安定相联系,是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文化视野的开阔,推动书法创作向取法更广、形式更丰富、研究更深入的方向发展。

——理论研究对于书法如何体现当代性的问题的关注明显增强,书法鉴赏、评判标准问题开始引发人们进一步的思考。书法的市场价值与艺术价值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书法展事活动呈现出主题化、风格化、学术化的发展趋势,展览主旨更为明确,策展水平不断提高,学术信息更加丰富,非官方组织的民间展览、展示活动因其特色愈发引人瞩目。

——书法网络空前活跃,以互联网技术发展为依托,书法专业网站已经成为社会公众、书法家与广大爱好者进行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成为第一时间全方位关注报道书法动态的窗口,成为书坛平等对话与交流、思想交锋和开展批评的一块阵地。

在看到2008年书法平稳发展中这些可喜现象的同时,应该看到,2008年,人们无论是对于书法理解的分歧与认识误区依然存在,书法界在观念意识方面相对保守、封闭,与文学、美术、音乐等其他艺术相比较,在创作实践、理论研究、教学教育乃至开放性、包容度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时至今日社会公众对于书法艺术评价标准的认识模糊,仍然把书法与毛笔写字、与假书法之名而行的江湖杂耍混为一谈,仍然需要对书法艺术与实用、继承与创新等基本问题进行讨论,仍然淡薄于艺术作品分析研讨而更专注于展览出版等传播手段运作与所谓名次的评定,仍然局限于就书法论书法立场而放弃对当代书法发展背景的认知与把握,仍然缺乏严肃正当的书法批评而滥俗吹捧的文字流行,网络在公开、时效的同时产生了自由与自律的矛盾,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引起书法界同仁的注意,并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寻找解决办法。

伴随着共和国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重新迎来复兴的书法艺术,目前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后迈入而立之年的书法,书法艺术性的张扬与大众根深蒂固的书法实用性观念的碰撞将是书法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在传统文化、传统书写方式经历重大转变之后的当代书法,已经超越了实用意义上的“写字”范畴,成为追求并表现汉字书写造型笔墨意味的独立艺术,这既是脱离实用之后书法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书法艺术发展追求的目标,是书法传承发展的时代要求。因此,打造具有当代特色的书法艺术,首先需要的是对于书法认识观念的转变和书法艺术意识的提升,围绕这种转变和提升所出现的各种观念意识交流碰撞将成为今后书法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音符。对公众书法认识、欣赏、评判观念的引导将成为各级书法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有关组织和团体建立在权威、客观、公正基础上的年度优秀书法作品评选、推介活动无疑是这种引导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最为直观的办法。

二、书法文化:彰显与传播

2008年8月8日,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隆重开幕。北京奥运,圆了中国人百年梦想,同时也为传承千年的书法文化提供最好的展示舞台。如果仔细关照一下北京奥运中的一些细节,从会徽、标准字、项目标识中采用的书法元素,到开幕式中的水墨长卷、文字变化,再到奥运村中专门为世界各国运动员提供的书法学习场所……书法开始为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口所认知。2008年,是近几年书法国际交流活动最多的一年。第八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第12回世界书法文化艺术大展、首届国际书法年展、“第24届中日友好少儿书法交流大会等相继在北京举办,这一切无疑都是在向全世界表达与传递着书法——这门古老东方艺术的文化理念。

2008年,“汉字书法”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书法正式成为“国家遗产”。 “中国书法”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也已正式启动。

无论是北京奥运和各种国际性书法交流活动还是“书法申遗”,对于书法的意义都已不仅是对于一种艺术形式的宣传,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唤起全社会对书法这门古老民族文化的广泛关注,加深全国人民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使书法真正成为一项文化事业、文化工程。在这里,书法已不再是简单的汉字书写和技巧表现,书法已经超越了艺术局限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代表符号。因此,我们已经没有必要以专业的眼光来挑剔那些包涵有书法元素的徽章与标识设计,更没有必要为开幕式上那些高举的引导牌应该由谁来书写而争论不休。书法能够成为世界人民认识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能够使更多的人由此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文化,这足以让今天的书法人感到欣慰和自豪。

三、书法创作:多元化格局与当代性思考

2008年的书法创作继续体现着多元化的趋势。

虽然在“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中,河北作者李国胜的“颜楷”作品获奖一度引起年初书坛的热议,但这些议论并没有给人们心目中楷书的创作理念带来多少冲击与转变。10月9日召开的“中国书协楷书专业委员会首届楷书研讨会”和12月7日在唐山开幕的“当代中国楷书名家邀请展”,可以被看作2007年中国书协楷书工作会议上提出的“繁荣当代楷书创作、打造具有时代特征的‘今楷'”思想的继续和延伸,但“今楷”概念的提出与提倡,能够为今后楷书创作带来什么?现在还要拭目以待。与此同时,尽管年内陈振濂采用答问的方式通过各种媒体传达着他“用魏碑的方式写魏碑”的主张,“新魏碑——魏碑艺术化运动”的结果究竟如何,还需要时间的进一步检验。专注字型的摆布设计、追逐夸张的时风、缺少书写感是最近几年隶书创作中较为突出的问题。2008年是“全国第二届隶书展”征稿年,这无疑是1998年“全国首届隶书展”之后对当代隶书创作水平、创作趋势的又一次集中检阅。9月6日,“鲍贤伦书法展”及学术研讨会在宁波举行,鲍贤伦由汉及秦的创作取向以及作品中流露出的古质,引发了人们对于隶书创新的思考。2008年的篆书创作依然徘徊于强调文字准确性与注重于书写表现性的矛盾之中,简帛书尤其是近年大量问世的楚简成为越来越多人取法借鉴的对象。对“二王”帖学的推崇继续占据着2008年行草书创作的主要舞台,“二王”风成为行草书法的新时尚、新流行。由于“全国第二届草书展”的举办,吸引了不少人开始加入草书创作的行列。然而草书创作并没有因为“操练”人数的提升出现新的气象,相反“速成”带来的技法粗糙、任笔为体、简单模拟、追逐时人的现象十分明显,缺乏技法素养、很少真实情感和片面追求书者自身个性的张扬,依然是行、草书创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2008年3月22—28日,中国书法院组织有关人员以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造像题记和“千唐志斋”的唐代墓志为对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田野考察”活动,标志着中国书法院“书法田野考察”系列活动正式启动,也标志着当今书法创作实践与学术研究又一种新鲜模式的诞生。

2008年,以回归传统为旗号的“二王”帖学书风的再度流行,并没有真正唤起人们对于中国书法传统精华的重新审视与学习,简单化的摹拟、“吃二手饭”走捷径的所谓创作占有很大比重,“复古”的视点更多落在作品的形式上,如何造作得形似经典,取代了对经典作品内在精义的解读与领悟,恰与倡导回归传统的初衷南辕北辙。

书法如何面对传统性与当代性的双重纠缠,如何面对并通过实践梳理传统与创新的问题,等等,需要书法人克服浮躁并做出冷静的思考。

四、书法展览:运作模式的探索与关注本体的错位

2008年,中国书坛的展览依然是展事不断、轰轰烈烈。具有影响的全国性展览包括:全国首届册页展,全国第二届草书展,全国第七届刻字展、全国第六届新人展、全国第六届篆刻展,以及第四届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第四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启动当代名家系统工程——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大展等等。于此同时,年内一些民间性展览也独具特色。如苏州锦昌画馆举办的“2008·全国青年优秀书法篆刻家(苏州)提名展”、“‘书法兄弟连——墨舞东方'行草十家展”、“2046——青年四名家书法联展”等等。

年内的全国性书法展览活动,在展览运作方式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进,这种变化在征稿评选办法表现的尤为明显,比如,全国首届册页书法展、全国第二届草书展均采用照片进行初评,新人展将初评交给各个省市地方书协负责,千人千作展采用了设定条件、由组委会提名并在展出同时由有关专家继续选出500人作为下次展览人选等方法。尽管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各不相同,其对其优劣得失也是见仁见智,但作为打破固有的展览机制和评选方式的一种探索,能够根据不同类型展览的实际产生想法并有所行动,不失为一种有所作为的表现。面对这种具有“改革”意义的努力,允许其存在并客观分析其中的问题与不足,进而扬其长、避其短,要比一味的指责更有价值。与这些“国字号”展览不同,民间展览以特有的灵活性、开放性与风格主题化等特点,使其策划运作过程相对简单快捷,目的性清楚,可以不必再为评选、平衡关系伤神费心,因而展览也比较容易办出特色。为了在众多展览之中脱颖而出,民间展览在策划、组织、宣传方面更加用心,更加注重主题与特色,如此精意的运作使其成为2008年专业展览的一道风景。一方面,策展人普遍注意到了对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应用——有的提前几个月发布有关信息;有的在展览策划筹备阶段就邀请书法网络介入,通过大量展览策划活动和作者创作过程的写真图片,在展览开幕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连篇累牍的系列报道。另一方面,在展厅规划、作品装裱、布展方式上,通过运用色彩、灯光等手法,使展厅效果别具特色,令人耳目一新。注重包装,已经使今天的一些展览具有了品牌效应,这对于今后书法展示活动多样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

今天的书法展览已经成为书法存在、发表、传播的最重要方式,应该看到,今天人们对于展览的关注实际上已经开始由展览作品本身转移到了每个展览的运作机制,这种关注点的转移在人们面对各种“国字号”展览时表现得尤为突出,已经成为书法界万众瞩目的焦点——紧张残酷的评选、入展获奖名单的揭晓、热闹非凡的开幕仪式几乎等同于展览的全部,人们怀着好奇的心态打探着围绕展览组织评选所发生的一切,这种关注使本来应是展览主角的“作品”由此所及的各种书法本体成分的表达被人们漠视,围绕展览作品本身产生的议论批评与感悟评价似乎变得不再重要,几乎让人们淡忘得一干二净。这种关注点的错位,反映了展览最终体现的实用价值或潜在利益对人们更加富有吸引力,在这种浮躁心态的驱使下,艺术展示活动更深层次的旨意变得无关紧要,看起来如象牙塔般高高在上的书法,仍然无法与大多数人朴素平凡的生活需求划清界线,于是展览主体还是关系到参与其中的每个人,而不是作品本身。

展览应该如何确定主题、如何策划运作,如何引导作者的学习兴趣与方向,如何促进更多优秀作品的产生,展览如何实现与参与者的交流互动,如何确定展出活动自身的定位,如何通过努力提升当代书法创作水平?等等,围绕展览这些问题更值得书法人认真地思考和总结。

五、书法理论研究:平台与舞台

与繁荣的创作相比,人们对于书法理论研究的关注普遍不够。在随便写几笔字就能被冠以“书法家”名号的今天,从事书法理论研究明显是吃力不讨好的,现实可见的功利与“面壁十年”的寂寞倾倒了选择的天平,不可避免地造成书法理论研究无论是从业人数还是“观众”人数都在萎缩。同时,书法理论研究缺少能够引起社会关注重视的、理论研究成果发布与交流平台,理论成果与创作教学相脱节,也是近年来书法理论研究一直不能获得应有重视的原因之一。

年初,创刊于1979年的《书法研究》宣布停刊。作为国内唯一一家专门发表书法理论文章的刊物,它的停刊,使当今本来不开阔的书法理论研究成果发布平台变得更加狭小。一声叹息之后,人们的感受是无奈与无助,好在这种忧心的叹息并没有延续太久。2008年5月,《中国书法》杂志和中国书法家协会网站等相关报刊和媒体上同时发布的“2008-2009年度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课题研究项目”申报公告,仅仅这样一条消息,让人叹息之余忽然重新燃起了希望。这个属于国家级基金支持的综合性的艺术科学项目,不仅对于中国书法学术活动具有开创意义,也为书法理论研究的发展又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同是为书法理论研究者搭建平台的工作,年内被命名为“书法名城”的苏州书法人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7月18日,“2008中国苏州(相城)书法史讲坛” 在苏州举行。以积极倡导良好的学术风气、弥补当今书坛的某些不足、为书法研究培养后备人才为目的,本次活动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进行了一些尝试,不仅使本次讲坛成为一次难得的书法研究的学术盛宴和人才培训的大课堂。更为重要的是,本次活动所追求与体现的“严谨、科学、宏观微观并重”的治学思想,不可避免地对台下的青年研究者产生潜在的影响,润物细无声,这类学术活动的普及化,必然成为推动今后书法理论研究深入发展的动力。

除开展相关的学术活动外,年内各类书法专业报刊和几大书法网络社区理所当然成为了书法思潮涌动、观念交流交锋与学术文字发表的大舞台,此间我们看到了2008年书法理论研究的许多成绩。这其中,《中国书法》发表的“清代帖学研究专题”(第6期)及邹建立《米芾草书不著之成因探析》(第4期)、李一《关于书法当代标准的思考》(第7期)、张其凤《当代书坛三大误区略论》(第8期)、老城《这一曲变奏曲谁人合应——王铎与“三狂人”之荣辱》(第9期)等等;《书法》发表的杨天才《论当代书法创作中的视觉化取向》(第2期)、王铁《也辨怀素<自叙帖>(续)》(第4期)、吕金光《对当代书法及其文化语境的思考》(第6期)、郭丹《<兰亭序>开皇本流传考》(第7期)、何朝波《当代草书创作形态特征分析》(第9期)等等;《书法导报》发表的毛节民、许为《<丧乱帖>和<孔侍中贴>在日本的流传研究》(2008.1.23)、邹德祥的《宣和书谱:何关米芾?》(2008.4.16)、梁新颖《重新解读赵壹<非草书>及对书法文化冷思考》(2008.6.11)、孟会祥《从<杨大眼造像记>说起》(2008.6.18)、韩玉涛《写意之尤——张旭论》(2008.6.18)、穆棣《怀素<自叙帖>墨迹辨析》(2008.10.1)等等;《书法报》发表的李名《何绍基碑帖结合的艺术实践》(2008.1.9)、祁小春《关于王羲之晚年的书迹问题》(2008.1.30)、杨文浏《当代书法形式妫变研究》(2008.3.5)、张天弓《虞龢所使用的“章草”——关于“章草”称谓起源探讨》(2008.4.9、4.15)、许建华《傅山篆书简论》(2008.7.9)、柳国良《魏晋书法自觉意识的当代意义》(2008.7.9)、黄鸿琼《李贽与张瑞图的美学价值及当代意义》(2008.8.20)、巨剑《乾陵陪葬墓志书法述评》(2008.9.17)、林圭《隋人书<出师颂>》质疑(2008.10.8)等等;《东方艺术?书法》发表的张啸东《世纪新出土简帛书与书法史重构的可能性》(总160期);以及《美术报》发表的朱中原《一个人的藩篱——当下书法生态和书家生态随想》(2008.3.5)、《中国书法通讯》发表的刘宗超《书法标准的消解与重建》(2008.5.10)、《中国书画》衡正安的《试论何绍基篆书》(第3期)、第9期刊发的《书法的当代性》讨论;《美术观察》第6期刊发的“书法当代标准大讨论”专栏等等,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此外,由中国书法网主办的“关于书法评价标准的系列访谈”,以及“曲水流觞”等学术探讨专栏也十分引人关注。

透过一年的忧喜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书法长期实践的总结、对于书法理论体系的提炼、对于书法艺术观念的探讨以及打造书法学术高地的努力并没有停止,现在既需要书法人继续努力,更需要有更多的人对这种努力给予关心和帮助。

六、书法媒体:网络的价值认定与自由、自律

2008年7月2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毫无疑问,在互联网络已经几乎涵盖了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网络对于书法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不完全统计,至2008年国内有各种书法专业论坛330余家,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中国书法网、书法江湖、中国书法家论坛、书艺公社、中国书法在线、当代书法网、书法网·书坛等(详见表1)。

网络对于当代书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网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为人们及时快速多媒体地传播了书法资讯,为人提供了大量新鲜的书法学习参考资料,为人们书法创作提供了最为便利的展示平台,为人们天涯咫尺结交同道朋友打开了方便之门;同时,网络的开放、自由和虚拟身份为人们充分平等地发表意见创造了条件,因此网络成为月旦人物、开展批评反批评、思想交锋论辩最理想的场所,一时间书法网络空前活跃发展迅猛,对于书法普及、传播与交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任何事物都有积极消极两面,比如“资讯本身没有立场,如何运用就是立场”,信息时代的产物——网络技术也是一样。一方面网络是各种书法交流活动最便捷的渠道与平台,另一方面网络具有高度的开放性,除了国家法律明令禁止及网管监控的特定内容外,不同网站对于信息发布管理监控的力度虽不尽相同,但绝大多数信息都是能够在网上公开发布的,因此与许多公共场合的情形相同,网上发布信息无法严格审查核实,故不实信息、道听途说、主观猜测甚至故意编造虚假信息始终存在,是网络现象的一个组成部分,需要上网浏览者自己甄别判断。此外,虚拟环境中确实有部分网友认为网上说话可以不负任何责任,发言随心所欲自由放任。这种情况为少数人利用,通过网络散布不实信息或歪曲事实真相,哗众取宠,误导网友,以图造成声势来达到个人或小团体的某种目的。由于这些不实信息经常以揭秘、内幕和亲历等耸人听闻的标题出现,又披了“说真话”的外衣发布出来,很容易扰乱视听,演变为人身攻击的武器,不仅使书法网络成为矛盾是非的漩涡,也极大地损害了网络的公众形象与权威性。

2008年,面对良莠不齐又共生互存的书法网络,有人开始质疑:书法网络能算媒体吗?同时,有人开始对网络的定位与网络自身如何规范发展进行思考。4月28日,“中国书法在线”网站建立五周年之际,邀请在京的部分学者、书法家、艺术评论家及网络管理者、平面媒体编辑等围绕“书法网络论坛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展开学术对话;《书法》第4期刊发了陈亦《 书法网络的现状浅析——中国书法网(freehead.com)开通八周年侧记》;5月10日,《美术报》发表了曾如影《关于书法网络论坛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断想》。中国书法网“半月谭”栏目自6月25日开始以“书法网络的自由和自律”为题展开讨论。上述这些对话、讨论和文章,如实记录并勾勒出年内人们对于书法网络认识与思考的大致轮廓。

网络对书法发展产生影响是必然趋势,网络技术给予人们的馈赠,是信息传播从地域、形式、速率到数质量不断地扩大提高,现代技术造就信息平台是一柄“双刃剑”,——要解决网络存在的弊端与问题,只有学会利用网络,掌握网络信息管理的规律和技术,发挥网络的优势,使网络传播服务书法创作、鉴赏、教育、批评、传播交流等方面,相信网络对于书法的可持续发展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同时,每一个已经或即将介入网络的书法人,在利用网络这一公众信息平台的过程中,学会鉴别思考,遵章守法,自觉自律,与网络管理者相互协作,为中国书法网络的健康发展而努力。

七、书法市场:网络交易与书法艺术市场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书画艺术品投资已经成为继股票、房地产之后的又一个热点。2008年,网络书法市场在经历了几年的规范、完善之后,已经开始走向成熟并开始成为社会书法交易的一条新途径。几乎所有书法论坛都设立了商业区或专卖区,成为2008年书法网站的一道风景。其中,“中国书法家论坛”专门开设了“中国书法家论坛超市”,作为专业市场网站独立运行。由于实行提交真实姓名、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的“认证会员”制度,最大程度保证交易的真实可靠,防止了欺诈、不诚信问题的发生,至2008年年底会员人数已达8万余人,每月点击量基本在500万人次左右。便捷的网络,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自己喜欢的作品,就可以与对方讨价还价,网上成交,极方便地丰富自己的收藏,这些无疑拓宽了书法作品交易、流通的渠道。

交易渠道增多以及各种市场形式的出现,自然使人们对于书法市场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2008年,这种关注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价格”,一是市场的规范与发展。

在社会公众对书法作品的收藏热情和书法人寄托于书法作品上利益需求的双向作用下,作品如何走向市场已经成为当代书坛无法回避的问题。于是,便有了一边是书家高悬的“润格”,一边是市场低价的成交,“高开低走”似乎成为当今书法市场运作过程的普遍规律。人们不禁要问,这种“高开低走”现象是书法人运作市场的一种策略?还是书法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本身就有的矛盾?“润格——究竟说明了什么?”中国书法家论坛自9月11日起围绕这一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几乎与此同时,湖南省省书协按照省书协会员、省书协理事、省书协副主席、中国书协会员、省书协主席(中国书协理事)等划定不同档次润格的消息引起了各方反响。有赞同者认为,此举是适应市场的新生事物,体现了对艺术、对书法家的尊重,体现了书法家的价值,可以起到打破艺术垄断、改变市场的无序状态、规范艺术市场的作用,应该为“集体定价”鼓掌;有反对者认为,这是以等级观念衡量书法家的艺术价值,将艺术水平与协会职务挂钩没有道理,其结果将导致社会公众评价标准的混乱和引导书法人重视追逐职务而轻视艺术水平。

在艺术市场正在逐步完善的大背景下,今天人们对于书法价值的认识仍然莫衷一是,显得十分混乱。书法评价标准的模糊与混乱,不仅破坏干扰了人们的审美观念,也是当今书法市场无序状态的直接起因。《中国书法》2008年第三期刊发了《中国书法与市场座谈会纪要》和刘艺撰写的《艺术与市场博弈》,在对古今中外收藏鉴赏与市场的沿革、现状进行分析的同时,提出了关于“书法作品艺术属性与商品属性的对立与统一,当代书法市场的繁荣与无序对书法创作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文化缺失对书法市场健康与持续发展的制约”等问题,期望引起书法界和收藏界的关注和讨论。5月11日,由青岛当代中国书法院主持举办的“当代中国书法投资论坛”研讨会在青岛举行。国内著名专家学者、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书法专业媒体、新闻媒体及书法网站等人士围绕当代中国书法市场投资、创作、审美等诸方面问题畅所欲言,进行了深入的研讨。认为改变当今书法市场存在的无序现象,使书法艺术投资沿着健康积极的方向逐步走上正轨,需要从历史、学术、艺术等方面对当代书法艺术市场做出定位,进而梳理出清晰的书法创作艺术化和市场化投资路径。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成为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一种主导型的经济模式。在这个大前提下,一方面书法人有将作品变成商品的愿望;另一方面市场也具有容纳书法作品并使之成为商品的可能。那么,遵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就成为唯一的选择。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书法人要真正跻身艺术品市场,不能靠一厢情愿,从了解市场、认识市场到最终被市场所接受,远比关起门来自拟一纸“润格”要困难得多。

八、年度书坛“关键词”

关键词一:“西泠入协”

2008年1月25目,中国书协五届六次主席团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接收西泠印社、中国金融书协、中国铁路书协为中国书协团体会员问题。此消息公布,引起极大震动。有人认为此举是“卖社”,是斯文尽丧;网络讨论中,多数网友也持批评或反对态度。同时,西泠印社负责人接受中国书法家网站、中国篆刻网记者专题采访时,则这个决定是“基于自身长期发展的需要”,是使西泠印社这个国家级社团“不限于地域”,得以“扩大专业空间和社会影响空间”,进而“进一步把西泠印社的品牌做大做强”。3月28日,在西泠印社春季雅集活动中,杭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主任魏皓奔宣布,根据日前西泠印社社长工作会议决定,西泠印社加入中国书协一事,须经西泠印社理事会议甚至会员大会表决通过才能生效。

关键词二:评“照片”

2008年举办的“全国首届册页书法展”、“全国第二届草书展”,都在征稿时采用由作者寄交作品照片参加初评的办法。在征稿过程中和评审结束后,有关人员解释了采用照片评选的原因为:结合展览实际需要,减少初评工作量,保证评选的艺术水准。而大多数书法作者则认为,此举不仅增加了投稿人的经济负担,而且由于拍摄环境条件的限制,很难保证照片的质量,有些照片与原作差别较大,直接影响到评选结果的公正。“全国首届册页书法展”、“全国第二届草书展”评选按既定方案如期进行,但“照片评选“的办法未在年内其他展览征稿、评选中继续出现。

关键词三:呼唤经典与推出大家

2008年7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署名文章《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文章指出,“努力打造书法艺术经典,推出书法大家,以自身的大发展大繁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当今时代的需要,也是广大书法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打造经典,推出大家,努力推动中国当代书法艺术大发展大繁荣,是新时代的课题”。“21世纪的书法艺术在时代精神、创作观念、审美格局和表现手法上必须要有新的突破,要出现这一时代的经典之作和书坛大家,进而实现中国书法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经典和大家是书法艺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经典必须具备开创性和划时代性、是符合历史和艺术发展规律的变革、开辟了一种新的技法体系和风格模式、具原创性和极高的开掘价值等品格。当今时代的书家成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书坛大家,则需要审时度势,扪准时代脉搏,“艺术实践既符合时代的需要,又符合艺术发展规律,同时又有鲜明的个性风格”;“必须认真地深入传统经典,踏踏实实地做书法经典的传承者”;站在时代的高度,建立大书法观,“只要符合书法艺术基本特征,在书法艺术的底线之内,都应该成为我们的关注对象”;要具备创新的资质,掌握创新的方法,要敢于表现个性;“远离世俗尘嚣,超越现实功利,耐得住孤独寂寞,守得住精神家园”。此后,国内各书法专业报刊、网站先后进行了全文转载,书法界各种形式的讨论会、座谈会及各种专题报道接踵而来。截止年底,讨论仍在进行中。

关键词四:爱心奉献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纷纷行动起来,通过各种方式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各种形式的募捐创作笔会、展览多不胜数。书法人与灾区人民血脉相连,书法人的爱心通过各种方式传递到四川灾区。

关键词五:课题申报

2008年5月,2008-2009年度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课题研究项目申报与评选开始,截至10月31日,共收到重点课题研究项目申报材料31个,年度课题项目申报材料32个。申报项目涵盖了书法史论、书法理论和创作实践三个方面,其中来自高校的申报项目占绝大多数。11月19日至30日,10位评委经过审阅评估和集中评审两个阶段的评选工作,最终选出重点课题4个,年度课题项目9个。这些入围项目将根据不同的成果形式分别获得3万元、4万元、8万元的经费资助。

九、附录

1、2008中国书法大事记

2、2008年国内主要展事活动一览

3、2008年主要书法论著出版情况一览

附录1 2008年中国书法大事记

一月

5日 苏州锦昌画馆“2008?全国青年优秀书法篆刻家(苏州)提名展”开幕。该展由苏州当代书画研究院提名,中国书法院作为学术支持,每月推出一位作者,展览作品30件,同时推出作品网络展。一年内,先后有方建光、韩启超、董玮、晏晓斐、马德田、牛家湘、柴天鳞、蔡梦霞、李逸之、刘建国、胡紫桂、肖文飞等12位作者登场亮相。

7日 10种书画篆刻类图书获得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16日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书法普及:优化德育的有效载体和方式开题会在北京举行。

19日 “魏启后书画展暨《魏启后书画作品集》首发式”在淄博书画院美术馆举行。

31日 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书画鉴赏家、书法家、博物馆学家,辽宁省文史馆名誉馆长、辽宁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人民鉴赏家”杨仁恺在沈阳逝世,享年九十三岁。

二月

26日 西安碑林举办 “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家族墓志特展”,展出了新近征集回来的大小约45厘米见方的韦应物墓志,以及其夫人、儿子和儿媳的墓志,展期预计一年。这些墓志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韦曲东北塬上,除了韦应物墓志外,还有其夫人元苹墓志、儿子韦庆复墓志以及庆复夫人裴棣的墓志。由于唐朝诗人墓志十分罕见,除了民国时发现的王之涣墓志今藏于南京之外,韦应物应当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唯一一例唐朝诗人的墓志,据墓志文字所记,韦应物妻元苹墓志是韦应物亲自撰文并书写,韦应物手书墓志首次面世。这批墓志对于了解韦应物的家世、生平,研究韦诗的艺术风格以及中晚唐科举制度、士族婚姻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专家称这批墓志被称为百年来唐代石刻文献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26日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消息,四川岳池县北城乡一深山绝壁上,发现刻于元初的王羲之《兰亭序》碑。“兰亭碑”苍劲古朴,长4.4米,高1.3米,文字风化脱落严重,但仍有许多字迹依稀可见。这些字迹如行云流水,完美体现了王羲之的行书笔法、神韵。由于《兰亭序》原迹已永绝于世,现在传世的摹本和石刻拓本都极为珍贵。“王羲之兰亭碑“在四川省岳池绝壁上被发现,该碑刻于元朝至元八年(1271年),刻石者为在广安府任职的折叔宝。

三月

1日 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其中包括故宫博物院《华山庙碑》元拓本、《瘗鹤铭》宋拓本、上海图书馆《龙藏寺碑》元拓本、西安碑林博物馆《怀仁集王圣教序》宋拓本等72部碑帖。

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出席“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活动开幕式,并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中日两国青少年书法交流活动。

6日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赵丽宏提交的提案《建议将中国书法向联合国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议由政府出面,将中国书法艺术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8日 安徽宿州墉桥区被授予“中国书法之乡”称号。

22—28日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组织开展书法“田野考察“活动,有关人员对河南洛阳的龙门造像题记和千唐志斋进行了现场考察。本次活动由中国书法院常务院副院长李胜洪带队,中国书法院研究员王澄担任学术主持,研究员张景岳、陈国斌、乐泉,副研究员曾翔、于明诠、张羽翔、杨涛、刘峥以及中国金融书协副主席李相国、河南省书协副主席吴行等参加了此次活动。这标志着中国书法院“书法田野考察”系列学术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同日 由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省文联、淮安市委、市政府主办,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等单位承办的“翔宇情”——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10周年中国110位著名书法家走进淮安楚州暨“中国书法之乡”命名仪式在淮安漕运广场举行。

四月

3日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在教育部新闻通气会上透露,我国将推出针对大中小学的学生汉字书写等级标准,规范汉字书写。

4日 中国美院古文字书法研究中心暨浙江省甲骨文学会在杭州成立。

6日 “金石永寿——中国第一届寿山石篆刻艺术展” 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开幕。

8日 “入古之旅——张荣庆书法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

20日、21日 苏州、徐州先后被授予“中国书法名城“称号。

26日 成都市11所高校大学生书画作品巡回展在成都大学拉开序幕,来自各高校书法协会的同学们借此呼吁在校大学生重新拾笔写字。

本月 北京大学推出六卷本“文化书法研究丛书”,分别为:金开诚著《书法艺术论集》,王岳川著《书法文化精神》、《书法身份》,王岳川主编《中外书法名家讲演录》,刘正成著《书法艺术概论》,曾来德等著《书法的立场》。

五月

2日, 瓦翁先生在苏州逝世,享年100岁。瓦翁原名卫止安、卫东晨,祖籍浙江萧山,1908年5月生于苏州市。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苏州市文联艺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苏州市园林绿化局顾问、苏州市书法家协会顾问、苏州图书馆顾问、东吴印社名誉社长。

11日, “第二届全国(百家)著名书法家邀请展暨当代中国书法投资论坛”研讨会在青岛美术馆开幕。

11日 周永健先生在成都逝世,享年56岁。周永健曾任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中青展评委、重庆市文联副主席、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市书协主席、西南师范大学书法硕士生导师、重庆出版社美编室主任、副编审等。

12日 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地震发生后,中国书法界积极行动,用不同方式关注着灾区的情况,通过各种方式向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捐款捐物,为抗震救灾奉献自己的力量和爱心。

20日至25日 “金石永寿——中国寿山石篆刻艺术展”在日本大阪美术馆展出。

本月 安阳、偃师、郸城先后被授予“中国书法名城”称号。

《书谱》复刊。

六月

3日 打捞“瘗鹤铭”残石启动仪式在江苏镇江举行。10月8日,打捞工作正式开始。

6日 “2008?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在南京江苏省美术馆举行,宇文家林、谢国启、李啸、卿三彬、王义军、蒋乐志、管峻、薛养贤、张继、张维忠十位书法家获得林散之奖。

7日 “我与经典——当代行书艺术展”在郑州商都艺术馆举行。

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书法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共同申报的“汉字书法”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2日 沈鹏工作室书法精英班“泰山诗主题书法创作展”在北京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幕。展出作品100余件。14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参观了此次展览。

18日 “第八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在北京开幕。展览共有来自中国、日本、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法国、美国、摩洛哥等18个国家的583件作品。

25日 “百步艺程——瓦翁百岁书画篆刻作品展暨作品集首发式”在苏州开幕。

27日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第三届书法创作高级研修班暨研究生课程班结业展”在北京开幕。

本月 河南省开封、安阳分别被授予“中国书法名城”称号。河南省偃师市、郸城县被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

七月

1日 “第十二届世界书法文化艺术大展巡展”在北京开幕。

2日 “全国千人书法大展”在北京开幕。

5日 “首届国际书法年展”在北京开幕。

6日 “中国千名书家精品走进奥运场馆捐赠仪式”在北京举行。

16日 “全国首届册页展”在北京开幕。“全国中青年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在广州举办。

20日 “第24届中日友好青少年书法交流大会”在北京举办。

21日 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成立。

24日 由胡传海、张学群、张锡庚、王厚祥、张纬东、刘京闻、陈海良、王乃勇、林峰、李双阳等10名擅长行草书创作的书法家自发组成的“‘书法兄弟连——墨舞东方'行草十家展”亮相上海美术馆。

18—21日 中国苏州(相城)书法史讲坛开幕

20日 由中国教育学会专业委员会承担,河北师范大学协助进行的《汉字手写行楷规范原则》科研项目标准文本在京通过鉴定。

23日 “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学教法研讨会”教材、论文的评审工作在北京通州结束,最终评选出获奖教材、论文19篇(部),入选教材、论文81篇(部),两项共计100篇(部)。

本月 宁夏隆德县荣膺“中国书法之乡”称号。

八月

1日 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对我国著名书法家、西安美术学院教授、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茹桂作品著作权纠纷案作出终审判决,确认刻石“华山”二字是茹桂所书写。

6日 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 故宫博物院《华山庙碑》(宋拓本、元拓本 )、西安碑林博物馆《怀仁集王圣教序》(宋拓本、南宋拓本)等73部碑帖名列其中、

10日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承办的“金石永寿——中国寿山石篆刻艺术展”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现代艺术馆开幕。

九月

6日 “中国书法名城——临沂命名授牌仪式暨第六届中国临沂书圣文化节”开幕。
“鲍贤伦书法展”在宁波美术馆开幕。

同日,海南省决定,自秋季开学起,将写字课列入中小学日常教学。

16日 四十集电视剧《书圣王羲之》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该剧由沈鹏任艺术总指导和总顾问,邱建刚、李廷华编剧,平江锁金(周祥林)导演,曾来德任总指导。定于2009年9月9日开机。

21日 来自海内外的200多位篆刻高手济济一堂,在杭参加西泠印社主办的“百年西泠西湖风”国际篆刻大赛。

本月 “中国书法”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正式启动。

十月

1日 李岚清篆刻讲座暨展览在无锡举办。

13日 “全国第六届篆刻展”评选在深圳结束。

26日 海峡两岸百名书法家百米长卷长城笔会暨海峡两岸书法交流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26日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政视察《书法报》社。

26—27日 由“书法普及:优化德育的有效载体和方式”课题组主办的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学教法研讨会在北京昌平召开。

28日 第七届全国刻字展暨第十二届国际刻字艺术交流大展在无锡开幕。

本月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获 “中国书法之乡”称号。

十一月

1日 “山海情怀——当代书法名家27人学术邀请展”在烟台开幕。

3日 包括 “西泠印社社员作品展”、“光大汇融——社员书画印三项兼能作品展”和 “金石永年——金石拓片精品展”三个部分的西泠印社105周年社庆系列展览拉开帷幕。

8日 中韩第十四回书法交流展在北京大学举办。同日,王遐举书画展在北京开幕。

10日 根据四个当代青年书法名家名字中的谐音创意的“2046——青年四名家书法联展”在上海浦东图书馆开幕。四位作者分别是:李双阳、宇文家林、徐世平、张六弢。

18日 全国篆书名家邀请展在广东深圳博物馆开幕

23日 尉天池捐款50万元设立云南麻栗坡“丁晓兵希望小学”。

16日 “中国书法院走进舟山群岛——中国普陀山佛教文化名家艺术书法大展”开幕。

21日 “纪念虞世南诞辰1450周年全国书法大展”在浙江慈溪开幕。

28日 “第三届性灵派全国书法作品展”在古楚荆州博物馆隆重开幕。

29日 “阳光杯”全国第二届草书艺术大展在河北省邯郸市博物馆开幕。

30日 2008—2009年度中国书协学术课题研究项目的评审工作在北京圆满结束。十位评委对63个参评项目进行了认真审阅和评估,共评选出重点课题研究项目4个,年度课题研究项目9个。

本月 绍兴市获“中国书法名城”称号。绍兴县、桐乡市、上海闵行七宝镇荣获“中国书法之乡”称号。

本月 沃兴华新著《书法创作论》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十二月

14日 “惠风和畅全国书法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隆重开幕。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原九三学社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金开诚先生逝世,享年76岁。

16日 西泠印社常务副社长、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郭仲选先生在杭州逝世,享年90岁。

21日 由《书法>杂志社和陆维钊书画院共同举办的“2008年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评选活动在浙江平湖进行。

26日 “2008中国书法金陵论坛”在南京浦口开幕。本次论坛是自去年中国书协在浦口求雨山文化园建立“中国书协浦口创作培训基地”之后的又一个全国性书法学术高端论坛。以弘扬中国书法艺术、建立高端交流平台、推动书法理论创新、打造当代学术品牌为宗旨。以当代书法本体研究、艺术创作研讨、交流为主题,坚持高端性、开放性、国际性。以近现代书法研究为主线,强调书法艺术批评对当代书法艺术创作的指导。注重书法创作的文化思考和人文关怀,逐步构建“当代书法艺术核心价值体系”,努力建成中国书法论坛的第一高地。本次共收到全国投稿论文204篇从中评选出20篇“大会交流论文”,与25篇特邀论文一起进行为期两天的研讨。

28日 由中国传媒艺术委员会、中国书法杂志社、中国书画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全国书画专业媒体书画年展”在北京台湖国画院美术馆开幕。

本月 湘潭市获“中国书法名城”称号。邹平县、汶上县荣获首批“中国书法之乡”称号。


【回到首页】 【我要发言】 【关闭本页】
Copyright © yingbishu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