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欢迎您!
李金河对话管季超——硬坛观潮之一
● 管季超

█对话者:

李金河(河北省唐海县十一农场十三队)痴迷于硬笔书法理论研究,著有《硬笔书法评论》一书,是一位有理想有追求的民间研究者。

管季超(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教科所)把赏玩书法作品当作若干种兴趣中之一种,曾在较长时间里应请担任一家硬笔书法内刊的“狗头军师”,钢笔字写得挺差,但看古今书法名迹也不老少。

█管季超:金河老弟,河北与湖北相隔遥远,我们至今也尚未谋面,但细读了你寄赠的《硬笔书法评论》一书,我对你执着于硬笔书法研究的精神是欣赏的。我不一定完全认同你书中的所有观点,但相信老弟确实是下了一番苦功的。你前次寄来的那篇硬笔书法技法研究的长文是精心之作,但如果不作大的修改,进行一些必要的技术处理,我看任何一家硬笔书法报刊都不好用,何况我已与这家书法内刊“离婚”了(原因:不好玩。不玩了)。过几天挂号寄还给你吧?

你数次来信希望由我牵头将有志于硬笔书法理论研究的朋友串起来,形成一个松散的理论研究群体,你甚至鼓励我出面创办一份专发有关硬笔书法理论研究文章的刊物。我要说,你这个想法理想主义色彩太浓,实现不了。一则你老兄有兴趣看这方面的理论文章,无兴趣也无能力去作此吃力不讨好、赔本赚取吆喝的买卖。硬笔书法本来挺好玩的,就是被那些名利欲太强的人和老弟你这样太过认真的人弄得不好玩了。 www.yingbishufa.com

你想找我聊聊,好哇!你出题,我应和,或许会和你老弟抬抬杠。别见怪!

一、关于大赛高奖获得者直接进入评委库的问题

●李金河:近年来,有一些硬书大赛的征稿启事中都会有特等奖(或相当于此级别的奖项)获得者可进入下一届大赛评委库的字样。这是何人的创举不得而知。在毛书界或其它文艺界似乎还没有这样的先例。笔者在佩服开创者之胆略和奇思之余,认真品读了一些大赛特等奖作品,不禁有些怀疑和担忧:这种类似一步登天的奖励措施颇类古时举子的进京应试,昨天还是草民一个,明天中了状元就获皇帝召见,高官厚禄尽有了。在硬书界大赛中这种措施的确能调动起参赛者尤其是硬坛高手的积极性,有强心剂之妙。那么评委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对他们的如审美的、创作的、道德修养的诸方面有什么要求呢?咱们暂且不去讨论,但有一点必须肯定:评委在人们的心目中就如德高望众、见多识广的老师一般,他们各方面素质,尤其是审美、创作和道德品质必须是超凡的、令人服膺的。否则你有什么资格去居高临下藏否他人的作品?此外,对于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大赛评委暮气沉沉的多年一贯制不利于发展,但数百人的以青年人为主流的评委库是否过滥,评委会越来越多,评委的尊严也在受到剥蚀。那么我们回过头来认真品读分析特等奖获得者的作品,说实话,某些作品实在难以恭维。因为假设大赛评选是百分之百公正的,不存在暗箱操作(其实很难做到),那么由于评委素质的差异,评选过的作品也就不可能做到十分客观。再分析一下评委库,有的成员是由各省市硬书协直接担任,甚至有的不以硬书为擅,有的是名高而眼手低的“官”,这种情况并不鲜见。而且现在“随机”抽取的评委中“涉世未深”的青年人占很多,他们的艺术修养还远远不够全面和深入,这些“70年代后”的评委受毛笔时风和硬笔时风的影响很大,在他们的评判标尺中,秀丽、规矩、潇洒是审美主流,那么这样的评委结构评选出的作品必然烙上他们审美的影子。故精丽唐楷泛滥,流行书风抢占市场,硬书的多体、多风、多维探索难以成功。近年的硬书大赛,除了花红绿梢三色纸铺天盖地外,创作难有实质性的突破。评委的审美理念如同导演,主导着一届又一届大赛的审美趣尚,多届大赛的复加就可能左右时风的潮流。故评委不能过滥、轻率,否则于硬书发展有害无益。另一种现象是硬坛部分高手进入评委库后就不愿参赛,万一失手丢面子。那么当今硬坛虽然整体创作水平提高了,但处于同一层面者甚众,获特等奖与三等奖的实力差距并不大,故此几乎同一实力层面的争夺战一靠运气二靠评委眼光了,存在很大的偶然性。笔者以为,硬坛应像毛书界那样,选出十几位手眼皆高,德高品优的评委,老中青结合,结构要合理。评委是硬坛的精英,不要降低门槛。

●管季超:金河老弟,看来你对这个问题关注已久。我不太了解这方面的情况不便多言。我的想法是:①获高奖者进入评委库的做法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我觉得蛮好!②举我认识的人为例,如果武汉的《书法报·硬笔书法》搞赛事请沙市的黄文泉去,既够水准,开销也小,文泉的本职工作是小学老师,尚未学会摆谱,不会让严海南跑前跑后侍候着,如此价廉物美心情舒畅的好办法傻子才不干呢! www.yingbishufa.com

金河老弟可能把硬笔书法的评审工作看得太神圣。依我看,以硬笔书法技法的相对简单(与毛笔相比)和高手的相对有限(转来转去都是那么些熟悉的名字),只要有一定的审美眼光,将公平心放正,评审工作没你想的那么难吧?

硬笔书法的理论研究文章的评审也是如此。这一类文章整体水平不高,好评。西中文先生、朱以撒先生、高惠敏先生等确有理论修养者,每篇文章看上个三五分钟,一会儿工夫,就可以把一大堆应征稿分出个前后高下来,没你想的那么难吧?甚至随便找个高中语文老师去干,也干得了。请西、朱、高三位先生评,有点“高射炮打蚊子”的感觉。西中文先生是真正的做学问的老夫子,作为晚辈,我很敬重西中文先生!有机会到中州,一定会趋前求教。

二、关于新老书家兼顾问题

●李金河: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书友都会感觉到这样一种现象存在:老牌硬书家似乎消失了。是他们艺龄伴随年龄的增长而显暮气衰颓还是功成名就或无意于硬坛当起了隐士抑或是新崛起的,把持报刊阵地和高位的青年一代对之的冷弃?恐怕都有。因为人有异事则有别。当今硬坛上一报一刊:《中国钢笔书法》杂志、《书法报·硬笔书法》报,除了《中国钢笔书法》杂志偶尔宣介一下浙江籍为主的硬书家外,余者均是青年人的天下。在各大赛和活动中除了崔学路、高惠敏、庞中华、王正良等极少数老牌书家出现外,很少有其他人露面。老牌书家在硬坛上的地位和比重一年不如一年。那么具有深湛创作功底和见多识广的眼界以及多年磨炼而成的多样性的艺术风格、审美趣尚的那些老书家撤离硬坛后,我们感觉到硬书在占有清心劲丽之风格后明显具有书风单一浅显,唯技法论的弊病。有失一臂之感。具有传统气息和老练深沉之美的作品为硬坛所缺。在毛笔书法类报刊上,人物版是老(含已故)、中、青均有宣介。尤其是于老一辈毛书家的品评文章史料价值非常大,多为其弟子或熟悉者撰写,其成长、创变经历对于今天还在成长的书家来说是有帮助的。历史每向前前进一步都是伴随着向后退一步的:回顾能够反思、能够积蓄更大的力量把握未来。青年取代老年、流行取代传统、秀媚取代沉、单一取代多样乃硬坛之失。

●管季超:金河老弟,对这个问题我兴趣不大,不想多谈。好像你对《中钢》杂志看得不全。我和你的印象有些不太一样。我的想法是:对于硬笔书法,书艺水平高低与年龄好像关系不是太大。年龄大的有写得好的,也有很不堪又缺乏自知之知,已沦为“文化符号”又自视为时代精英的;年龄小的,写得挺捧的也很多很多。不以势压人,不倚老卖老,能与时俱进的老先生当然应该受到尊重,确有才华有水准的小年轻也是要隆重推介的吧?我认同北京高惠敏的判断:“硬笔书法是年轻人的事”。高老师有点取悦年轻人的意思,但也是实情。

三、关于硬书理论研究现状

●李金河:当代硬坛理论研究基本上是处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延续状态。缺乏深入持久的研究者,但一直有不同的作者在写,理论文稿评选也常常被附列于各大赛之后。我以为当代理论研究最少有三种观念和做法不可取:一是调侃式。自侍学问高深漫天调侃,就讲眼前时髦的东西,东拉西扯好几页,没有行文规范,就如谈话,写来轻松读来惬意,虽偶有闪光之光,但就是没深度,这种文章上不了“理论”的档次,是“快餐文章”,似网友闲聊。我不反对写这样的文章,但请勿以理论家自居,文章也勿冠之“理论”二字;二是空泛式。此类文章往往文逻辑严密,用词西方味很重,往往谈高层的大问题,如书坛现状、书法的文记特征等等,这里需要建设,那里不行,指手划脚。其实此类文章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被人们写来写去,都写烂了,看到最后,空虚无物,什么都是了又似乎什么也没说;三是点评式。将一群硬书家放在一起逐个讲几句,湊成长篇。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品评上海沈鸿根先生写得最好,有后人极力摹访。但长期写下去,此类文章就有一个弊病:太浅,缺乏系统性,无法做深做透,点评式、感悟式文章可以写但不能由此而取代真正意义的理论研究。凡此种种归结在一起都有一个通病:浮燥,追求短期效应。近年的网络飞速发展,书法网上语言的轻松随意性有时候也不知不觉地渗入一些理论文章中来,将一些作者的思维简单化了,缺乏坐冷板凳的毅力和必备的学术素质。书法美学、教育学这些稍稍远离创作的学科可以暂且不管,那么创作学、赏评学、比较学这些个最为贴近创作的学科亦少人间津。至今连一部像样的硬书史都没有提出来,实为可悲。还有一些硬界知名人士有一种更为危险的思想:硬书不需要高深莫测的理论,硬书就是写硬笔字,应提倡实用理论。这简直就是一种对硬书艺术理解的无知。笔者以为,硬坛应该给硬书理论研究者更多的激励措施,少写应景式空泛文章,应更加注重“细节”和系统性:比如说用笔技巧、书家书风,应深入进去扎扎实实地从一点一滴做起,就如盖楼,每人添上一砖一瓦就不难成功,远比空喊强。在选取研究角度方面要具有新意且专一,不专一难出精品。硬坛缺少在某项理论领域的专一型人才。点滴的研究成果将之系统化后就会有较有份量的东西面世。硬书理论应从“小”做起,从“细节”做起。 www.yingbishufa.com

●管季超:金河老弟,我先要说一声:“抱歉”。对这个问题我兴趣也不高。去年我为了搞一个当代书家的《问卷调查》,将能找到的全部《中钢》杂志、邹慕白先生主编的《钢笔书法报》全看过了,打了几十次手机长途,贴了时间,贴了钱,弄出来一个东西,读者反响好象还不坏,但我自己已倒了胃口,老婆也不让我再干这贴钱的勾当。硬坛的活动家们的兴趣似乎在于策动一些活动,然后光光鲜鲜地在报刊、网站上发“现场报道”和“起居注”,咱们在灯下苦想这些东西,傻不傻?洗洗睡吧!老弟。

四、关于硬书发展的颓废论

●李金河:这些颓废论的发言人是曾经对硬书抱有极大热情辛勤耕耘而后转入毛书领域同道。主要论点就是硬书线条表现力差,有难以克服的先天不是,而且长期写硬笔字由于线条均一化,那么对于浅条粗细差大,黑色枯湿变化大的毛书研悟就有一种潜在的负面影响,并对硬书的前途抱极不乐观的态度。那么对于硬书理论就更不值得一提了,告诫人们,硬书不需要“所谓”的高深理论等等,似悟尽艺理,翻然悔悟。我不由得想起经学专家冯其庸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有人说红学,已经没有什么可进一些研究的了,我说那是你研究完了,别人还没有完”。那么硬书可能对于某些人来说产生了负面影响,学唱京戏后不会唱评戏了。你不搞那是你的事,并不代表别人也如此。这里面应有一个软硬笔转换能力问题。其实软硬笔不但不排斥而且是互促互进的,这一点尽人皆知,如果说你真的因为学会了跳而不会正常走路了,那纯属个人问题。艺术道路的选择和发展是自由的,你可以转入毛笔研究领域,也可以双兼。但有的就适宜搞硬笔,有的感觉搞笔会有更大发展空间那都是对的。但千万不可“当毛笔婿”后小视硬书,此无异于旧社会有奶便是娘的判徒行径。分析这些颓废论者的背后不难发现其实言者并未真正领悟毛书的精淇和与硬书的异同,当他们的创作或理论研究很难再冲破自己能力的限域时,他们沮丧了,或偏重于毛笔或干脆学毛笔。其实在毛笔书法者似任意挥洒的背后作者没有认识到毛书创作有着更加复杂的技巧和具有相当深度的创作理论支撑。“叛徒”的产生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源于对方的优势更大,虽然,毛书领域的确在许多方面都优于硬书,但不能厚此薄彼。学书之法其妙在人而又在于“书”——软笔书和硬笔书。

●管季超:对这个问题我已在《问卷》综述一文中表达过一些观点。再坦率地说一些想法,看你是否认同:①从日常工作应用来说,硬笔字用得多,硬笔书法及其教育大有可为,特别是要与教育界亲密合作,造福学子;②从纯艺术观赏角度,毛笔字更过瘾;③从谋生的角度来说,毛笔字写得好赚的钱多些,硬坛组织笔会也多用毛笔,别人好买单嘛;④绝大部分(甚至全部)硬书家实际上是身在硬坛,心里想的还是“软坛”。一旦能被软坛接纳,还不都是乐得屁颠儿的?如果大家都跑到“软坛”,谁给硬坛大佬抬轿子?执着于硬笔书艺的人还是有的,这样的艺痴者值得尊敬。

五、魏碑及弯头笔书法的消失

●李金河:近些年来,魏碑及弯头美工笔书法作品是越来越少了,近乎绝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度风行的东西为什么近于消失了呢?魏碑以粗扩厚重,刚峻的风格曾经打动过许多人的心灵,而今弯头美工笔的黑气、粗壮之美亦逐渐被细很多的弯头笔取而代之。书坛没有魏碑,没有粗尖笔而无异于失掉半壁江山,硬坛现在是雅化帖学一统天下。那么这种现象背后是由硬坛的审美趣味所决定的。其实硬坛自八十年代大兴以来一直以“中和美”和“实用”为至高典范,碑书和大弯头笔与时代审美潮流并不同一,故时兴时衰。那么如果我们是出于艺术化的发展考虑就应该力量魏碑书和弯头笔书,给柔靡甜俗的硬坛添些阳刚之气、粗励之美,将我们的审美趣味引向多样化,与贴互补。如此硬书才可均衡发展。那么另一个极端是一些笔头用尼龙等现代化学合成的材料制成的大笔,种类繁多,字大可盈尺。但这类笔具虽然有自己的一些特色,但不是明显大于优长,它既没有钢笔的爽健特征又缺乏毛笔字的枯湿变化,故只可偶为之。

●管季超:对这个问题我有兴趣谈谈,因为它细小、具体,有研究价值。我的想法是:①魏碑风格的作品还是有的,有一些年轻的朋友写得还不错。你不信再留意去找。②作为对笔具使用的一种尝试,我不反对用硬笔写大字,甚至对用甘蔗皮之类也不反对。要想“出新”,就得敢试!但我不认同名家鼓励大家用硬笔写大字!用记号笔写字径很大的字,还不好用毛笔去写更痛快。有了“停电宝”和手电筒(赵本山家的“家用电器”)还去打灯笼,那不是吃饱了撑的么?误导青年啦,我的哥!

六、关于唐系硬笔楷书问题

●李金河:硬书的近三十年间的繁荣和发展唐系楷书的介入起到了脊梁的作用。无论是字帖还是大赛唐楷占去了大半壁江山。艺术的发展都要从规矩中最先体现出来。再者硬书是靠实用起家的,那么正规、雅化、规范的唐式硬笔楷书便是最合适的书体了。一直到现在,大赛高奖获得者及硬坛活跃人物大多数是以标准楷书示人的。至于魏晋小楷或稍带魏碑意味的小楷抑或明清人颇具个性的小楷取法就极少。即使稍稍带上些唐楷之外的意味也是以唐楷去吸收,改造别的风格,规范、精到、劲丽始终是挥之不去的审美趣尚。而古朴散逸、笔法结体不甚“标准”和“美丽”的气息和笔技统统不放入取值范围,远远地被轻落了。楷书越写越美丽、越写越精到也越写越僵心,比明清馆阁体“乌方光”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过于尚“法”,从而使唐系楷书在完成了硬书特定时代完成的历史任务之后产生了过甜、过板、过俗的习气而反作用于历史发展,进而产生了负面影响。写唐系楷书并不为错,那么关键在于人们都去写,出字帖,获奖、成名……利益之大紧紧地吸附着青年一代的审美思维,从而使艺术创变思维懒惰而又迟钝,造成只问功技不问神采,只问世俗喜好不问高旷境界,有功而无性,桎梏着人们的艺术思想,唐系楷书的风格唯一化和僵化是致命伤。为何不把楷书写得面目多一些呢?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这短短近三十年的硬书发展段来看,之所以楷书高手折腾一阵子就风光不再,原因之一就是这种标准楷书短期内下功夫即使悟性不高,凭笨功夫也可练就一手无懈可击的标准楷书,那么当他们的楷法达到自己风格乃至这一书体所能达到的“精致”、“标准”的极致时便再也难有发展了,余下的只能是重复,而重复就代表着艺术上的死亡。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眼花手迟的生理变化常常使年轻时的风采不复。楷书最为成功者当属跳出唐楷系统、另辟蹊径的谢非墨先生。笔者常想:历史遗留下来的楷书资源如此丰富,为什么都去走同一条捷径呢?都去走了,捷径也就不成其为捷径了。

●管季超:金河老弟,我对你执着于硬笔书法研究的精神着实感佩!但在我们有限的几次电话交谈中,我觉得你似乎在研究方法/思维方式上还要作些调整。硬笔书法的很多问题本没有那么复杂,“用常识即可判断”(阿敏语)。依我看,如果你侧重于写实用/应用、希望“悦者众”的楷书,从唐楷入手当为好选择之一,如果你想求艺术个性,想形成比较“个色”的面目,那就不妨取法别的路子。再跑一点题,说点闲话。如果你真想从硬笔书法中找到纯净的快乐,那你根本用不着入啥协会,参加任何赛事,交些谈得来的朋友即可;如果你想满足虚荣心,享受一种虚假的成功感,那就屁颠儿屁颠儿地围着“大佬”们转吧,只要不嫌委屈或累着。OK?!

★管季超附言:①郑重声明,本人非硬笔书法圈中人,未参加任何此类协会;②欢迎任何人以真名发帖对我的文字提出异议,乐于“打笔仗”。看刀! www.yingbishufa.com


【回到首页】 【我要发言】 【关闭本页】
Copyright © yingbishu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