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硬笔书法网 欢迎您!
《中国硬笔书法发展史》序言
□ 赵燮

硬质刻写工具首创的汉字和汉字书法艺术,自产生的第一天起,就留下了明显的区别于软笔书法而特有的痕迹,留下了无数的以多种载体面世的硬笔书法艺术珍品。这一艺术的产生胜过世界上任何一种门类的传统性和连续性,这种传统性来源于悠久的艺术积淀和艺术土壤的深厚性。这种连续性保持着不可抗拒的勃勃生命力和广泛的群众性。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伴随着毛笔书写工具的问世以及它书写的便利性,在书法创作和书法史上二者多互易其位,毛笔书写工具和毛笔书法曾一度占有统治地位。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硬质刻写工具暂处于服务软笔的地位之时,仍以顽强的生命力一息尚存,绵绵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艺术,扩展、巩固着具有硬笔特色的根据地,只不过没有掀起惊人的波涛而已。这样致使我们一些编写书法史论的同志就产生了严重的缺失和偏见,直接或不直接的否定硬笔书法的存在,有的虽然也说到过契刻文字或甲骨文,但只是把它当成硬笔书法的远房祖先看待,忽略了它还有后代嫡系的繁衍,忽略了硬笔刻写工具的更新换代。目前我国流行较为广泛且具有权威性的大部头文字工具书和书法工具书比比皆是,特别对书法一词的诠释,更是让人不敢苟同,明显地把硬笔创造的书法艺术排斥于书法艺术之外,人为的造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空白,淹灭了书法史上的一门别致而又有特别生命力的书法艺术门类。无怪乎当今人们在讨论书法艺术时,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承认硬笔书法艺术,把它打入另册,即使承认者也多有硬笔书法“断代说”、“源清说”、“源今说”等流行,造成和历史的脱节、理论上的混乱。鉴于此,本人着重从远古时期使用硬质地材料造字的有关传说到硬质地刻划材料在陶砖泥瓦上创造的刻划符号从商代以刀锥为刻写工具在甲骨上创造的硬笔书法艺术的甲骨文到周时以写、刻、铸为特征的青铜铭文;从秦开始的碑石书刻到唐宋的摩崖造像题记石刻文字以及纸张上的墨痕等,逐时逐代的进行作品形制、质地的载叙;书刻技法、风格特征及形成条件的分析更注重字体演变的过程、书法作品在书法史上的意义、作用、影响的叙述,力求以全新的角度使广大的读者对中国硬笔书法史一目了然。并以此向读者阐明一观点:中国书法艺术是沿着硬笔和软笔两个轨迹前进的,但决不是分道扬镳的发展序列,而是有分有合,合中有分,彼此渗透,相互借鉴,相互推动着书法艺术向前演进的。这样既在理论和史实上给予了正本清源,将被人割裂裁损的历史重新拼拉起来,恢复本来面貌。又能给读者引起探究的兴趣,明了硬笔书法艺术发展的特殊轨迹。

硬笔书法发展的历史,清楚的重复体现着这样一个真理: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硬笔书法史同样的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群众性是它的一个基本特征,可以说,世界上哪一门艺术有书法参与者众多,实践者众多,殷商时代的甲骨刻文,据不完全统计有名的贞人就有120余人,无名者可想而知;砖瓦碑石盛行几千年遍及祖国各地,刻工、工匠艺人举不胜举;唐代以硬笔抄写经文的经生们又何止千百,民间写经更是不计其数,抄经余波,延至元代,长达600年,参与者之广,时间之长,谁能与之匹敌;鸦片战争由西方传入中国的硬笔,更是拥有众多的实践者;随着国内硬笔制造业的繁荣,硬笔书法大军的艺术实践方兴未艾,如同旭日东升,出现一个惊人的趋向和历史性的抉择,硬笔书法艺术必将在书法史上留有鲜明的区别于软笔书法艺术的时代印迹。这样也给当代人一个警示:我们应当立足于历史硬笔书法基础之上,去寻找,去借鉴,去发现,然后脚踏实地地去努力实践,造就一个新时代硬笔书法艺术的高峰。

再者,编写硬笔书法史,尚属首例,涉足学者较少,成书者罕见,加上编者学力有限,头脑中乏有科学的理论框架,众多的金石玉瓦,难以建造起一巍峨的中国硬笔书法史大厦,苦苦思索,编写这一拙著,以求抛砖引玉,错误和挂漏处甚多,令人汗颜,敬请专家学者不吝赐教,作者不胜感激。

【回到首页】 【我要发言】 【关闭本页】
Copyright © yingbishu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