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欢迎您!
外域硬笔的传入与硬笔书法艺术波澜的兴起刍议
孙敦秀

自汉至元,长达千余年,从清到今,历数百余载,其间在我国硬笔书法史上产生了两次令人惊诧的奇迹:外域硬笔竞在毛笔被视为正宗的书写工具并统治书写舞台之际,破天荒的闯入这封闭的汉字书写艺术王国,且留下一道道熠熠生辉的有别于我汉民族古代硬质刻写工具和传统书写工具毛笔刻写的特殊辙印,并在书写实践中掀起两次宏伟壮阔、旷日持久的群众性书写艺术的波澜,造成了我国硬笔书写史上两座令人骄傲的艺术高峰,形成了中国书坛上强大潮流的“反动”。面对和正视这一历史事实,无疑对冲击和反思在漫长的时间内禁锢人们头脑的那种狭隘的、局限的书法概念就是毛笔书写汉字艺术的传统偏见,拓展人们对硬笔书法艺术在时间长度和空间跨度的视野,展望跨世纪硬笔书法艺术的光辉前景,激励我们续写硬笔书法艺术的新篇章,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往事越千年,东汉以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的加强,文化事业上的联系也进一步得到发展,文字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交流也更为广泛和频繁,为顺应这一形势的需求,文字载体材料也出现了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大革命,一种物美价廉的书写材料——纤维纸应运而生,此纸一出“天下莫不从焉”。书写工具之一的毛笔的特性极适应这一变化的载字材料,而汉民族原有的以刀质刻划工具为代表的硬笔在此已难以发挥昔日威力,一些新生的竹丝笔、苇笔、木笔之类,由于制作简陋,书写多有弊端,也没能普及开来。硬笔书写工具极需釜底抽薪、脱胎换骨的艰难转换。恰好此时,外域硬笔的制作和使用弥补了这一历史的空白,它完全脱离了古代那种只能划道刻痕的原始硬笔的樊篱,且有别于那种只能蘸墨而含墨量少又不能连续书写的植物桔杆或纤维笔具,向直接蘸墨并能连续书写的新式硬笔迈出了惊人的步伐,显示出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并流入内地被汉族人们喜闻乐用。君不见历代外域硬笔实物多有发现,1990年,匈牙利人斯坦因在我国西北和阗附近的尼雅古址考察时,发现过以木制作的箸笔(即木笔)实物,长15厘米、23.5厘米不等,有的还在一端装有制作讲究的牛角柄,考古学家认为这些箸笔存在时间为公元三世纪以后(即东汉末年后)。1972年初,在甘肃武威县张义公社一山洞里,发现有西夏时期的两支以细竹削制而成的硬笔,一支长13.6厘米,笔尖上没有沾墨使用的痕迹;另一支长9.5厘米,直径0.9厘米,笔尖明显地留有墨汁浸染的痕迹,笔的写字部分呈斜面状,长2.5厘米,斜面削割成两片,中间直贯笔尖。这种制作既能减少笔尖的强度,保持一定弹性利于在柔软的纸上进行有效的书写,又能作为墨汁的下滴通道,使其缓缓下渗,不致于突然滴珠,保持储蓄一定量的墨汁,利于相对连续书写。专家们把发现的西夏文草书残页相对照,认为这就是竹笔书写的字迹和钢笔字迹比照如出一辙。从此可看出外域硬笔制作的精到妙巧和用硬笔进行文字书写以及艺术创造的史实。同时从敦煌一地发现大量的经文中,又可看出我国古代使用外域硬笔进行书写的群众性、广泛性。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后,敦煌地区作为外域人进入中原的第一站,因此得风气之先,佛教盛行,寺院众多,同时还兼办学校,担负社会教育的职能,培养了大批的抄经人材。一时间,抄写经书在此地流行开来。这是一种以佛教信仰崇拜为心理基础,以寺院为集散中心的一种全社会投入的文化活动。或官办抄经机构一一经坊的工作人员或寺院僧人,或学仕郎、经生以及社会善男信女、下层百姓,均用抄经形式来表示对佛门的皈依,对佛祖的虔诚和奉献,对社会所尽的功能,将写成的经文,源源不断的集于寺院。特别是唐代,由于吐蕃人占领敦煌后,带进了本民族一向习惯书写使用的竹笔,因制作简单,使用便利,颇受人们青睐,故在该地区盛行开来。另外,由于受番汉之间战争的影响,使内地边疆交通不畅,内地生产的毛笔难以运出,所以该地汉族人也多使用外族硬笔进行汉字书写,出现了与其它民族以硬笔书写本民族文字的百花齐放的非凡景观。据统计:敦煌藏经中,硬笔写本总数达二万页,且文字有汉字、梵文、粟特文、吐蕃文、于阗文、西夏文、回鹘文等。其中汉字经文中,书体有硬笔楷书、行书、行草书、草书体以及隶书体,其书体完备,令人倾倒。其书写年代,起于汉盛于唐,止于元,长达一千余年。外域硬笔的引进,为这一时期大规模的书写活动,打下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以硬笔开展的这一书写活动,又和书写实践保持紧密联系,为硬笔创造汉字书法艺术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众多、如此集中的书写实践,年代跨度如此久远,书写资料如此丰富,这足以构成了硬笔书法发展史上的一篇巨著。熟悉书法史的同志,都知道这一时期是汉字发展史上重要而关键的时期,从性质上讲,它是继秦汉之后,汉字从象形符号进入表意兼标音符号的阶段,由具象变成抽象,由抽象再进化成意象的阶段。从书体上看,上承先秦篆、隶书一些规则,下启魏晋、南北朝及隋唐的书法风范。在隶书定型化的同时,又演变派生出章草、今草、行书、楷书体,且逐渐得以成熟。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硬笔墨迹又清晰反映出我国汉字衍变的脉络和发展的轨迹。为书体演变交替立下赫赫战绩。为现代人提供了不乏有硬笔佳作妙品。它记录了当时那个时代的足迹,同时也看到了硬笔书法发展历史的折光。

鸦片战争爆发,帝国主义列强用洋枪洋炮打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的国门,伴随着坚船利舰的入侵,西洋硬笔中的钢笔,带着浓厚的火药味,出现在我国的大地上。平衡《钢笔字范》中载:“钢笔是随欧美人士俱来”。自来水笔的销售最初仅见于天津、上海、广州大城市及沿海口岸,行销的主要是美国派克公司生产的“派克笔”。圆珠笔在我国的使用,1946年由美国雷诺公司生产的“原子笔”倾销入我国市场的,至今有五十余年,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普及神速。铅笔伴随着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的开展,由西欧输入我国,30年代前,我国的铅笔市场全被洋货所垄断。异域笔的引进,在我国传统书写工具——毛笔占领统治书写舞台的时代,无疑会引起那些遗老遗少和守旧派人物的反对。但由于书写、携带等的便利因素,仍引起人们对这一新型的异域硬质书写工具的新奇感和趋之若鹜的心理,特别是我国新文化运动中的作家鲁迅、郁达夫、巴金、胡适、丁玲等大都提倡并使用钢笔写手稿,至此使用西洋硬笔在我国逐渐成一趋势,并引起人们对硬笔书法艺术创作进行积极的探索。民国时人陈公哲先生博学多才且喜书法,他率先用钢笔创写书法艺术作品,1935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了陈公哲先生书写的《一笔行书千字文》帖,此帖一出就得到著名文学家章太炎先生等人的赞赏,写序题跋,极为推崇,为现代硬笔书法艺术的诞生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西洋硬笔和汉字从此结合,并在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沃野厚壤上生根发芽,从而使硬笔书法艺术之花时有开放。随着硬笔的不断更新,硬笔书法艺术发展迅猛,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文化领域出现新的转机,硬笔书法艺术的群众性活动铺天盖地而来,形成了波澜壮阔、前所未有的局面,使硬笔书法艺术以特有的生命力进入了欣欣向荣的发展时期,大有和毛笔书法艺术平分秋色以至超越之势。1984年5月,《浙江青年》杂志社举办的“全国青年钢笔字比赛”,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海外的广大钢笔书法爱好者竟有20余万人参加,参赛作品达30作万件;1986年5月,北京中国现代硬笔书法研究会等23个单位联合举办的“中国汉字硬笔书法大赛”,参赛者多达97.4万人,参赛者如此之众,实属空前。仅1988年为例,全国举行的硬笔书法大赛多达六十余次。八十年代可说是我国硬笔书法艺术继往开来,掀起群众性硬笔书法艺术实践的兴盛期,也可说是对史无前例的群众性书法艺术队伍的大检阅。硬笔字帖、作品集多有问世。据新华书店的同志讲,硬笔字帖的销售量远比毛笔字帖要多,在目前图书市场萧条的情况下,名人字帖销售量却令人咋舌,庞中华先生自1979出版第一本字帖以来,迄今为止已出版20余本,发行总数量超过4000万册,且一直保持畅销不衰的势头,这在中国出版史上特别是硬笔书法史上不啻是一个奇迹,各地硬笔书法组织相继建立,陆续崛起,且释放出令人刮目相看的巨大能量。这些组织对当地或全国硬笔书法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终使成千上万的硬笔书法爱好者,奏响硬笔书坛上那壮美悦人的交响曲。自1993年5月,中国硬笔书法协会经国家文化部、民政部批准在北京成立,从而奠定了硬笔书法事业繁荣和发展的基础,竖起了硬笔书法艺术这面古老而崭新的旗帜,它将担负起统领全国硬笔书法艺术的重任,朝着硬笔书法艺术的大道上迅跑。

  回顾历史,回顾我国硬笔书写工具的历史,回顾我国硬笔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我们不能不承认书写工具的变革和发展必将引起书法艺术的创新和飞跃,外域硬笔的引进为我国硬笔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以及两次高潮的兴起,演绎了中国群众性硬笔书法艺术活动轰轰烈烈的广阔场面。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硬笔生产发展的新天地。据统计,八十年代我国钢笔年生产近两亿支,占世界第一位;圆珠笔年产量约3.5亿支,销售量超过钢笔,铅笔年产量已达36亿支,占世界总产量三分之一还强一些。这为我国广大硬笔书法家、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书写工具库。它将有力地促进我国历经千年之锤炼,早已炉火纯青,臻于化境的硬笔书法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

来源:《孙敦秀硬笔书法理论文集》

【回到首页】 【我要发言】 【关闭本页】
Copyright © yingbishu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