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欢迎您!
硬笔书法的美学批评
● 陈云金

硬笔书法艺术的审美是个感如认识的进化过程。随着硬笔书写从实用性走上艺术性再到今天在创作上的不断深化,人们对硬笔书法的审美认识能力也开始得到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提升。但硬笔书法必竟还处于个发展的过程,尚不成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为此从一门艺术的思想核心出发抓住其美学本质即对硬笔书法审美进行科学的阐释和辩证批评,将有助于对当今硬笔书法许多问题的清理和解决,并推动硬笔书法向前健康发展。

一、硬笔书法发展历程的美好考察由群众化的实用性走上自觉的审美需求。

从英国发明家沃特曼发明第一支蘸水笔并开始传人中国至今,已经历了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由于科技的进步,蘸水笔经过不断的改良,在种类、工艺、性能、款式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以钢笔为主,铅笔、圆珠笔等为辅的笔的家族系列,人们统称为“硬笔”。硬笔的出现结束了沿续使用了几千年的毛笔的统治地位,开始绝对地成为人民大众的书写工具。

有了钢笔就有了钢笔的书写行为。从人们开始用钢笔写字到今天提出“硬笔书法”的概念,硬笔书法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观照其整个过程大约可分为两个阶段,即“硬笔书法前期”和“硬笔书法期”。第一阶段是:硬笔书法前期,即写字阶段。从第一支硬笔的产生到上世纪70年代末属这一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的传统文化虽然仍占统治地位,但由于受“西学东渐”的影响,整个社会的审美思潮开始处在一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之中,有着几千年传统的毛笔书法虽然其实用性能被硬笔所取代,但其艺术的一面却开始更加突出,人们对汉字书写的审美即对“书法”的理解仍在传统毛笔书法的思想框架之内,这尤以一大批毛笔书法家的统治地位而动摇不得。在这种环境中,钢笔字只能以实用而存在,但由于钢笔字的快捷方便、线条流畅自如是毛笔书法不能相比的,于是,一些有现代意识的毛笔书法家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进行钢笔书写技巧的研究。与此同时,一些文坛名人如鲁迅、茅盾、郭沫若、江丰、巴金、文怀沙等对钢笔字的青睐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写好钢笔字开始慢慢地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当时只以写得好看、规范易认为目的,“硬笔书法”概念的思想意识尚未产生。这从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陈公哲的《一笔行书钢笔千字文》到邓散木、白蕉合著的《邓散木白蕉钢笔字苑》到黄若舟的《钢笔快写法》再到庞中华的《谈谈学写钢笔字》都反映了那时代人们对钢笔宇的认识层面。但也正是有了为了“写好”的目的,就开始有了对钢笔书写审美意识的萌芽,为后来硬笔书法的出现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第二阶段是:硬笔书法期,即书法阶段。从1982年杭州举办的全国首届青少年钢笔书法大赛活动至今。人们开始不再仅仅满足于实用之需,满足于规范、易认、好看的目的,而开始从笔法、结体、章法等方面进行艺术的思考。由于其崭新的艺术面貌和良好的艺术感觉适应于现代人的心理特点和审美需求,于是在神州大地暴发出了一股史无前例的“硬笔书法热”,各类大赛、展览、培训,团体、刊物及研讨会等风行一时,蔚为大观。“硬笔书法”的概念被正式提出。硬笔书法开始逐渐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从以上对硬笔书法发展历程的追踪中可以看出,人们对硬笔书法的认识从为了如何写好钢笔字的本能审美需要到如何搞好硬笔书法创作的自觉审美追求,在于对钢笔字这新鲜事物的内在美质的发现和人类自身审美意识的觉醒,即钢笔字本身存在“美”且人们发现并需要这种“美”。这是一个从无到有,摸着石头过河的认识新事物的过程,为此,我们的前人走了不少弯路。比如陈公哲的《一笔行书钢笔千字文》、黄若舟的《汉字快写法》一味地注意“一笔书”的快捷书写效果,反而强化了钢笔线条的浮滑感而弱化了点画线条在行笔过程中的节奏旋律感,邓散木、白蕉的钢笔字则始终没有跳出毛笔书法创作理念的巢穴,他们都未能从钢笔书法的本体上找到问题的关键。所以说,每种新事物的产生、发展、成熟都要经历不少的曲折和磨难,也正是在这艰难曲折的历程中,人们对硬笔书法的审美认识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二、硬笔书法的美学特征:注重技法上的精美流便和视觉上的“形式至上”

正是由于硬笔书法自身的美学属性,它开始以种独立的美学品格立足于艺术的百花园中。这是种与毛笔书法风格迥异的新的艺术形式,面对这样种新的艺术形式,人们开始从对其审美认识的立场出发,即立足于硬笔书法应该是“这个”而不是“像那个”的审美视角,使我们更易看清硬笔书法的美学价值。

(一)生命本体的张扬:注重“形”的完美表现。大家知道,硬笔书法缺少毛笔书法的墨色表现,再加上其线条的单细小,使得硬笔书法无法在体势和笔墨变化上去寻求表现的空间。但反过来,硬笔字线条的单一精细和外形空间的小巧玲珑以及硬笔笔尖的利落、韧劲和钝性强,增加了对汉字点画,线条、结字布白的细致准确的表现,更有一种“铁笔生花”的新感觉。于是注重点画的精美流便和结字的造型美观自然就成为硬笔书法审美的一个基本法则。当然,由于书家的习惯、性格、修养和艺术感觉、审美理念的差异而导致风格多样的书法面貌,也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但点画精美、线条流畅、结字美观则是他们的一个共同特征。这从二十多年来产生的一大批优秀硬笔书法作品中就清楚地反映出这一点。另外,加上使用各式各样的框格和多色的纸作为创作上的补充,更增添了硬笔书法的视觉冲击力,使硬笔书法在自我“形体”的表现上推上了极致。这种注重自我的表现欲,既是硬笔自身特点的张扬,也是当今时代观念的反映,吻合时代理念。当今时代,注重表现自我是当代人的一个显著特点,摇滚乐、流行歌曲、时装模特、抒情诗歌等等,“明明白白我的心”,“把我奉献给你,我的爱人”,他们都在借助不同的手法在展现自己、表现自我,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正是如此,硬笔书法注重自我“形体”的表现体现了时代的审美趋向。

(二)社会价值的追寻:世俗化的大众需求。我们同时必须面对的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硬笔书法源于书写实用的需要,而且至今直没有摆脱实用的主导地位,虽然有人提出电脑的普及对汉字书写将会带来严重的)中击,但这至今仍只能是作为种臆测,用钢笔书写进行书面表达交流的方式仍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这是没有异议的。从这角度来看,以实用为主的硬笔书法是难以走上艺术纯化的层面,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硬笔书法正是在其以实用为主的世俗化层面上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审美价值,这种世俗化的审美需求往往又有着广泛的群众性,这又正是硬笔书法社会价值的体现。比如在师范院校,要求学生的“三笔字”过关,在机关,选择文书人员首先看字写得是否漂亮等现象,都说明了这点。所以说,硬笔书法的这种审美趋向虽然无法走上纯艺术的应有高度,但它将自己与现实社会、人的需求和谐地糅合在一起,它的价值也就不可磨灭。

三、硬笔书法的审美批评:对传统的难舍情结以及人文精神的失落

硬笔书法的迅猛发展带来的大量作品的产生,为当代艺术批评提供了个新的审美视点,于是,各种评论观点腾空而出,有肯定者,也有否定者,还有“准艺术”观者,当然这些都不是一种严肃的批评观。我们应该本着从硬笔书法自身的客观规律出发和文化一体化的视角进行审美批评,指陈其利弊和得失,以弘既往之风规,导将来之器识,我们的批评和反思才具有真正的价值。为此,只要我们认真审视观照当前的硬笔书坛,就不难发现存在这三种比较明显的现象即追“风”、求“奇”和弃“文”。

(一)追“风”——“东施效颦”,不伦不类。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硬笔书法历史沉积欠深和理论准备不足,造成在创作理念上往往表现出对传统毛笔书法的难舍情结,这种难舍情结导致一些人盲目地围绕当今毛笔书法界的各种流风而打转,对毛笔书坛的现代书法、学院派、墨象派、少字派、书法主义等致力去模仿,特别是对当今流行书风的效仿则更为严重。我们说,以上各种毛笔书法流派均是借鉴了西方表现主义的审美理念,充分发挥了毛笔书写汉字的三维时空观和墨象的变化运用而进行的种有别于传统创作模式的尝试和探索,它本身还处于一个摸索的过程,而硬笔书法是无法表现这些东西的,它缺少必要的物质基础,如毛笔的弹性、墨色的变化、宣纸的张力性能等等,所以硬笔书法对毛笔书法的追风只能落得“东施效颦”、不伦不类的后果。这种追风是种艺术“奴性”的体现,只能使硬笔书法家失去本有的创造力。

(二)求“奇”——追求新奇,失去本真。这是硬笔书坛的一个支流,但对硬笔书法创作影响极大。些人打着创新的旗号,用竹竿、木杆、筷子,篙竿、手指等蘸墨写字,他们还认为这些工具写字更有利于克服钢笔线条的细小,单一,但其结果往往弄巧成拙,这种线条刻板、单薄、缺少质感和内涵,是没有生命力的,这类作品我们称之为“俗书”,它反映出这些书家哗众取宠的求奇心态和在对待艺术的态度上多巧伪而乏真诚。由于一个书家的审美理念往往决定着他的艺术风格走向,所以,审美理念的正确把握对一个书家从事艺术的健康创作是显得多么的重要。

(三)弃“文”——文化失落,体内缺“碘”。一切艺术都属于人文精神的范畴,都是在文化生态环境中的品类分野。硬笔书法的出现则更体现了现代文化的特征,而如今却失去了对文化关怀。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当今“展览效应”和功利欲的影响,因为只要作品能在展览中人选获奖就能一夜之间成名,而当今的展事评选也以作品本身的“好”、“恶”为评审的唯标准,这种评选机制自然导致人们只注重在技法功夫上的刻苦磨练,而弱化了对文化的关怀。正由于人文精神的失落,作品的“意境”、“诗境”就难以达到应有的高度,艺术创作的人文语境就难以凸面。笔者在《现代硬笔书法理论研究的贫困》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硬笔书法要发展,就应该有自己的文化态度,主动去应接现代又化。关注文化,就是关注硬笔书法自己。文化之为文化,它有着无穷的亲和力和生发力。为一切艺术提供着生生不息的‘营养’源泉。硬笔书法既要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去丰富发展文化,又要用文化来阐释深化自己,硬笔书法的艺术语境就会在文化的溶合生成中得到建立。”正是如此,我们对硬笔书法的审美批评进行从“形式视点”到“文化视点”的切换,用文化的态度去关注硬笔书法,这对硬笔书法的健康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绿天硬笔书艺》2003年第3期

【回到首页】 【我要发言】 【关闭本页】
Copyright © yingbishu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