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欢迎您!
硬笔书法“圈内热”的根源剖析
● 刘小龙

无论是工人还是农民,无论是老人还是儿童,抑或是教授还是文盲,说到“硬笔”,可能有很多人会很迷惘地回答你: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但您要说出“硬笔”的代表工具“钢笔、圆珠笔”时,可能就没有人不知道了。在今天,只要有人生话的地方,就可以找到硬笔的存在。但是,要把它上升到“硬笔书法艺术”这样一个高度,同美术、音乐、戏曲等艺术门类相比,它好象就显得那么“曲高和寡”,较难得到外界的认同与呼应了。可是,当你涉足硬笔书坛,你会惊讶地发现:原来硬笔书法事业已经搞得如此红红火火,声势浩大!从而形戚了硬笔书法界“圈内热”这一独特现象,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对其形成的根源进行分析,以期促进硬笔书法理论研究的探入。

一,硬笔作为舶来艺术工具,缺乏相应的传统文化基础。

从十九世纪,美国人沃特曼发明钢笔,到1920年开始引进到中国来,硬笔并不是以文化使者的身份出现的。而是随着洋人的侵人而“侵入”的,它的出现在中国并没有象西方那样引起阵阵激动,因为作为东方文明的典型产物——毛笔,已经比硬笔的使用有早几千年的历史了。虽然二十世纪初期,一些新文化时期的代表人物,如陈衡哲、鲁迅、郭沫若等也尝试、接受、倡导过硬笔的使用,但更多的国人以及那个时代的书法家们对“硬笔”这个“玩意儿”还是不屑一顾的,也许是因为洋人的侵人激发了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而对。洋货”的排斥;也许是因为小小的硬笔,万万赶不上我们祖先自己创造的毛笔写出的文字那般富有变化……,总之,至少说明硬笔书法与中国固有文化的兼容性较差。

百年过去了,硬笔的使用在中国的普及已成为自然中事,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硬笔书法已经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井与其缝接整合了呢?我看未必。就整体而言,中国的硬笔书法实际上一直表现出两种现象。一是被作为传统书法的附属品。丧失了硬笔书法的独立品格,而获得了一种肤浅的文化包装。硬笔书法无论从用笔、章法上一直跟在毛笔书法“腚后”当“小二”,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破坏了硬笔书法的“纯度”,在中国文艺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艺术品牌形象。二是游离传统书法,另辟蹊径,洋为中用,雅俗兼收,却又底气不足,始终没有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完善而强大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无法形成一种与传统书法并驾齐驱的文化主流,尚不能赢得传统文化的认同,仅创生了一个似散乱的文化样式,这就使得硬笔书法在中国,形成了一个“亚文化圈”,即所谓硬笔书法“圈内热”所指的“圈”的核心内容。

二、坐井观夭,同步自封。

“硬笔书法圈”的存在阻碍了硬笔书珐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中国的文化不同于西方
的文化,而是特别强调整体观,不同门类之间也都存在一体化的关系,如医卜星相,琴棋诗书等说法,从来都是相提井论的,所以中国多有文武兼修的志士、六艺俱精的雅上,虽然硬笔书坛不乏多才多艺之士,然而这只是个体现象和表层现象,并没有真正渗透到整体和本质中去。长期的“圈内”自闭也未能引起足够有力的反省,以致发展到燥热,即“圈内热”所指的“热”。那么,硬笔书法因何感“热”呢?原因当然是复杂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在这场。圈”的运动中,硬笔书法赛展、辞典、协会、报刊宣传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堆积成山的奖牌、奖杯、证书,把众多硬笔书法爱好者的目光凝集到功名利禄之上,“比赛就能论英雄,证书就能代表职称”的作风,造成了硬笔书法艺术价值的错乱。实际上,硬笔书法从来没有建立过合理的价值评判体系,(虽然有不少志士倡导过)从来没有把自己放在大文化的背景下评估价值。因此,硬笔书法家的“定位”只是圈内的定位,硬笔书法家之间的高低,也仅是圈内的较量,囿于小圈圈而产生的那些“奖”的满足感和“硬笔书法家”的成就感,使圈里人处于一种虚热状态。

三、整体文化素质差。

如果同其他艺术门类作一个比较量化的话,把美术界的平均文化程度定为大专,我想,硬笔书法界至多是高中,这绝不是自我贬低。磋笔书法界文化水平何至如此之“低”呢?主要是硬笔书法门槛低,因其所具有的实用性、广泛性,所以硬笔书法入门容易。谁没见过硬笔?谁没使用过硬笔呢?只要你拿着硬笔照着某些名家法帖“抄抄写写”,照猫画虎,无论是正(书)得“古朴端庄”还是草(书)得“龙飞凤舞”,保准你能得个奖,至少是个优秀奖,管你是剐会写字的还是刚参赛的,评委就是这么“牛”!就象时下兴起的2元福利奖券,没准一伸手就能摸个奖。君不见被众媒体曝光的很多硬笔书法赛展吗?有些纯系一农民策划的骗局!

随着硬笔书法的繁荣,各类硬笔书法赛展活动也必将此起彼伏,诸上情况仍会大量存在,愈演愈烈,亦必将造成硬笔书法界的文化层次与素质上的先天不足,文化素质落于人后的结果就是被人瞧不起。与“圈内热”对应的“圈外冷”现象,实质就是一群平均文化程度较高的圈外人,对一群平均文化程度较低的圈内人的低视。

四、最少大师、缺少精品。

上下五千年,纵横三万里,人类的文明无不是由一连串的伟人缀成的,文化的影响力往往是由几个具有代表的龙头人物和他们的传世精品弘扬光大的。有时,一类文化的整体状况我们可能很模糊,但是想起那些脍炙人口的诗文佳句、妙笔生花的画面,那些文人巨匠的形象在脑海里就会浮现的栩栩如生。如提起唐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五陵一日还”,我们就会想到诗仙李白;提起“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我们就会想到王羲之;提到齐白石与鲁迅,我们就会想到他们笔下塑造的“虾蟹”与“孔乙己”的生动形象。每门艺术在各个不同时代,大多会有自己可以独领风骚的人物,正是这些风流人物,扛起了艺术大旗,带动创造了艺术的发展与繁荣,他们不仅对本门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整个中国文化都有过影响,这对进一步提高诗文书画的社会文化地位无疑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相反,反观硬笔书法界,我们是否也有自己的王羲之,也有自己的“硬笔天下第一行书”呢?在此容后生说句狂言;硬笔书法界迄今尚无独领风骚的人物。诚然,在硬笔书法发展的十几年历程中,产生了很多杰出的硬笔书法家,笔者也由衷的尊重敬佩他们,但是,只要我们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上大度地想一想,就可以明白,他们实则是我们硬笔书法圈内的名家,而非站在文化艺术巅峰上的大师,他们的影响也仅局限于硬笔书法界,而没有得到更加广泛文化范围的接受。

致此,我们期望硬笔书法圈内首先应有自己真正独领风骚的大师、自己传世的天下第一硬书精品,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圈外”的“温度”,把硬笔书法真正发扬光大!

原载《中国钢笔书法》杂志

【回到首页】 【我要发言】 【关闭本页】
Copyright © yingbishu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