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欢迎您!
要共存共荣 不要相互对立
——试析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的关系
● 曹寿槐

顷读王先锋先生发表在《中国钢笔书法》95年第4期上《硬笔书法不能成为毛笔书法的附庸》一文,引起了我对“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的关系”的思考。王先生针对川江号子《写出毛笔书法味》一文,所提出的商榷文章认为:“硬笔书写工具所创作的书法别具一格,独具魅力,其笔迹清晰轻重分明,挺劲清秀,有粗有细,变化而不悬殊,有按而不肥,无圭角,有顿而饱满却无臃肿,有中锋运笔的实感,而无侧、偏锋的败笔之状。这是硬笔书法艺术给予人们一种不同于传统毛笔书法的全新的刺激,创造了全新的一种艺术审美对象,所以它才会有如此强盛的生命力。”这一阐述,比较准确的总结了硬笔书法的艺术特色,笔者表示赞同。但对王文的“……一味刻意追求毛笔书法所表现的东西……硬笔书法会失去因其‘硬性’特点而独具的艺朱魅力,失去了艺术上的相对独立性而变成毛笔书法的附庸”这一观点,笔者认为不免失之偏颓。(笔者并不主张硬书完全走毛笔书法的路)尤“附庸”一词。这显然是一种与毛笔书法-相对立的观点。值得再商榷。任何艺术的发展,除了充分发挥本艺术的特色外,都不会排斥对其他艺术式样的融合、借鉴和吸收,以滋补本艺术的某些不足。中国画吸收了西画的写生、明暗和透视原理,使中国画从公式化中解脱出来;毛笔书法所表现的“金石气”和“铁线篆”的铁质,不都是在笔法的硬度上、力度上的吸收,给毛笔书法以更高的艺术境界,难道这也是一种“附庸”?何况毛笔书法与硬笔书法都是表现汉字点画美的艺术,本来就是一回事,只不过使用工具不同罢了,何必要分庭抗礼,闹什么独立呢?这恰恰证明了硬笔书法已大大向前发展了。说明硬笔巳冲破“硬性”运笔单调的局限性,硬笔也可左右逢源,八面出锋的用笔了。这是值得提倡的,至少也算是一种风格。

写到这里,我还想进一步阐发: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的历史关系,或许有助于对问题的理解。

“书法”这一概念,原来是专指毛笔书法的。几千年来,毛笔一直是表现汉字书法美的唯一工具。相传秦国蒙恬取中山兔毫造笔,毛笔是他发明的。但从考古发现,在蒙恬造笔之前就已有毛笔了。在战国时期,楚国称为“事”,吴国称为“不律”,燕国称为“弗”……。由于毛笔具有弹性,可粗可细,有提、按、顿、挫之功能,对汉字点面最富有表现力。变化无穷。经过先民们数千年的实践、创造、总结,逐渐形成一套完美的汉字书写的技法规范,才产生“书法”这一独立艺术门类。历代书家用毛笔为我们创作出无数佳作,成为今天的传统法帖范本,为我们所临习,所绍发,书法艺术才得以延续和发展。古今书论,无不以笔法作为论书的切入点;阐述笔法是书学的核心内容。有人说书法技法即笔法,不无道理。笔法即毛笔之法,倘书法脱离笔法的韵致和精神,书法艺术也将不复存在。因此,毛笔的使用,非但创造书法艺术佳作,同时刨造了书法理论。这正是毛笔对于书法艺术的功德所在。

据悉,硬笔比毛笔发明更早,周代的甲骨文字即是硬书的产物,奈何硬笔笔法单调,局限性大,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淘汰了,在历史上没留下它应有的地位。

硬笔(确切讲是指钢笔、圆珠笔等)的出现,还是近百年从西方传入中国,钢笔的出现,慢慢动摇了毛笔的地位。尤其解放后,作为主要书写工具,有与毛笔无与伦比的优越性,从实用角度看,早巳占据主导地位。硬笔作为实用审美的“硬笔书法”早巳成为事实,受到绝大多数人的青睐,这是毋庸置疑的。而毛笔渐渐失去它实用功能而形成纯艺术的
东西,故硬笔书法和毛笔书法的同时存在,就成为必然。

硬笔书法兴起,这是理所当然的。它更是乘着全国书法热兴起的东风而掀起硬书的热浪。硬笔简便,随时可练,易于上手,易于参与,易于普及,故硬笔书法队伍自然更为庞大。记得第一届全国钢笔书法大赛,投稿愈100多万件,可见参与面之广大,毛笔书法是无法比拟的。即使现今,硬笔书法队伍仍大大超过毛笔书法队伍。这是一支了不起的书法力量。硬书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其实也烘托了整个书法界长盛不衰的局面。

假若能冷静分析一下,不难发现:硬笔书法的兴起是离不开毛笔书法——即传统书法作为依附,技法的依附(理论),法帖的依附,特别是离不开毛笔书家的参与和支持,如骆恒光、李文采、田英章、曹宝麟等等,不胜枚举,是这些书家首先担任领导,筹划、编刊、出帖、讲课等为之付出的重大努力。每次大赛大展的成功-是与很大一部分毛笔书家的参与分不开的。他们不但是毛笔书家,也是硬笔书家,没有彼此可分。

曾几何时,渐渐地一种不正常现象出现了,一些毛笔书家已远离硬书而去,少数毛笔书法似有鄙弃硬书之意。就有一书家询我:“你也喜欢搞硬笔书法”?并淡淡一笑,投以轻蔑目光。我顿时意识到,某些有身份的书家,已开始对硬书不屑一顾之情态,不能不令人沮丧。

当我读罢王先生的“……不能成为附庸”一文,似乎又看到另一类对立的倾向——即以硬书为主的书家有脱离毛笔书法的倾向。这两种对立、不和谐的情绪,可能都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一个认为硬书低层次,不值得参与,一个主张硬书独立,创造自己的艺术个性,理论,不须向毛笔书法汲取,走自己的路。愚以为,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书法事业的发展,是有害的。

我也曾接触几位造诣颇深的青年硬笔书家,他们的硬书都写得十分精美,有师王铎的,有师米芾的,结体、用笔都很精到,我很想见见他们的毛笔字,可是都说:不写毛笔字,令人遗憾。其中可否窥视一点他们某些观念和心态?为何避而不学毛笔字呢?假若年轻的专攻硬书的书家,真的远离毛笔书法,硬笔书法将引入误处。

老朽不才,学书近六十年,自然是钟爱毛笔书法,但我同时喜爱硬笔书法,参加大展、大赛,订阅硬书报刊,参加硬书协会,思想上是相当关心的。我很钦佩一些年轻人的钢笔字写得美妙动人,观之,十分舒服。然而一见到他们的毛笔字就傻了,差距如此之大,令人费解。由此看来,毛笔字毕竟是书法的基础,我奉劝不习毛笔字的同志,早点改变态度,投身于毛笔字的临习中去。这是源本之举。是不会错的。因此,毛笔书家可以不是硬笔书家。但不能成为单纯的硬笔书家,如同书法家可以不是国画家、篆刻家,但国画家、篆刻家不能不是书法行家。这些都是不言自明的道理。何况原来本是同根生的硬笔、毛笔书法,更应相互吸收。硬笔写出毛笔味怎么会是附庸?“书贵瘦硬方通神”,倘毛笔写出硬笔的瘦硬挺劲,一定会博得杜甫诗圣的赞誉,但断然不会斥之为硬笔书法的附庸。

坦诚地讲,硬笔有它一定的局限性。它永远只能限定在“实用性”的层面上,它的审美价值始终以实用为出发点,其他方面就太勉强了。甚至不可能。它对巨幅、榜书、中堂、屏条等纯欣赏形式,就显得不能为力。况且它的技法、理论、法帖无不从毛笔书法中来,硬笔书法几乎是无法独立的。笔者毫无贬低硬笔书法之意,凡事都应切合实际的思考,现不会异想天开,又不会悲观失望。衡量艺术的标准,不在于它从那里来,而在于艺术的质量本位。

硬笔书法的兴起,给整个书法的振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硬书队伍声势浩大,壮大了书法力量,促进丁书法事业的发展,功不可没。应该说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都是书苑中两朵井蒂奇苑。毛笔是哥哥,硬笔是弟弟,如此而已。应该发挥各自的优势,携起手来,互相参与,共同提高,共存共荣,书坛才会有真正的振兴,不知诸君以为然否?

《中国钢笔书法》1995年第6期

【回到首页】 【我要发言】 【关闭本页】
Copyright © yingbishu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