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欢迎您!
硬笔书法的书卷气
单永辉

翻开历代书法专论以及当代全国各大书法报刊,论及“书卷气”的文章比比皆是。“书卷气”是常被人们用来评介书法作品艺术品位的一个重要依据。关于这一点,在传统书法艺术的品评中是经常可以触及到的,有关的宏论专著,举不胜举。硬笔书法这朵艺术奇葩在文艺百花园中可谓鲜艳夺目,魅力四射。然而,这表面上的繁荣掩饰了其艺术内涵的拓展,这不能不说是其美学意义的流失,这种流失主要表现在对硬笔书法价值含量的淡漠。比如我们知道“书卷气”在书法艺术审美价值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份量,可在硬笔书法领域却极少有人论及,或有所指,也只是泛泛而谈,一笔带过。

是否“书卷气”在硬笔书法的艺术含蕴中无足轻重呢?本文拟就从这个方面谈谈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

何谓“书卷气”?这是我们首先必须明了的。

晋葛洪在《抱朴子?至理篇》中云:“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赖气以生者”。气遍流万物,简言之,气便是精神,施之于艺术,则称为神采。神采是艺术的生命,是艺术的本质。说到神采,我们自然会想起王僧虔在《笔意赞》中的观点:“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神采是书法艺术的终极追求,而形质(笔画技巧)只是艺术的表现手段。

气又有雅俗之分,有粗俗气,有脂粉气,有金石气,有书卷气……其中“书卷气”主要是指书法作品中高雅情趣,是艺术境界的高层次,这一点当无异议。

前面我们初步诠释了“气”,那么什么是“书卷”呢?其实,“书卷”在这里用的是比喻义,并非仅指“书”,而是一个极其丰富内涵、极富人文精神的一个美学范畴。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要说最能反映人文精神的莫过于书法艺术。对此,先贤早已有过精辟的论断,杨雄云:“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刘熙载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日如其人而已。”书法的含蕴是极为丰富的,说白来就是,书法蕴含着人的情绪、性格、气质、学识、阅历、修养、审美趣味等。我们认为,作者的“学识、阅历、修养”反映在书法作品中便是“书卷气”的具体含义。我国现代书法大师沈尹默说过这样一段话:“书学所关,不仅在临写玩味二事,更重要的是读书阅世。山谷论书最着重韵胜,嫌王著的字而病韵。说是他少读书的缘故。山谷论学习古人文学,也说‘须观其规模及其总揽笼络’。这‘总揽笼络’四字就包括着读书与阅世在内,要得字韵,就非得有这样修养。”也就是说,书卷气不啻是指学识,还包括“非学识”的因素,如作者的修养、阅历等。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大凡透露出浓厚的书卷气的作品,其作者一定是有着渊博的学识,高深的修养,丰富的阅历的。

(二)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书卷气”不是具象,而是隐附在书法作品中的意象,是创作者性情的自然流露,它通过艺术作品构成形式中的章法、墨法、结体、线条、点画加以透现,属作品审美过程的一个重要价值含量。它具有两个特征:一是隐蔽性,二是高艺术价值性。

“书卷气”与笔墨技巧的关系是:前者为“字外功”。后者为“字内功”。“字内功”是艺术表现形式,“字外功”是艺术本质。笔墨技巧是“法”,“书卷气”是“道”。这正如晁补之在《鸡肋集》中所云:“学书在法,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传,而妙必其胸中之所独得。”

(三)

如果对十余年的硬笔书法成就作个回顾的话,不难发现,我们的大多数作者只是孜孜于笔墨技巧的探索,着力于作品形式的渲染,有很多大赛获奖作品粗粗一看,颇吸引人,但玩味之余,却又令人败兴。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在追求展览效果、热衷于获奖的名利驱使下,忽视,加强自身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人品道德的修养,艺术阅历的拓展,最终笔下只是一些虽颇费功力却无生气的点画——这也是当今书坛的流行之弊,急功近利,本末倒置。或耽于形式华美,不求内涵深沉;或猎奇于面目之新巧,不求品格之高雅。虽然当今硬笔书法群众基础夯实,创作队伍庞大。但是作者的综合素质却令人堪忧,突出表现为:学识薄、眼界窄、修养浅,反映在书法作品中就是多野气、霸气、俗气,少书卷气,艺术含量低,审美趣味淡。也正由缘于此,我们看到,虽然频繁的书赛推出了无数的“新星”,但这些“新星”大多只是“昙花一现”,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了一番,但艺术生命却极为短促。当今硬笔书坛真正光彩四射,艺术生命长青者依然屈指可数,也正是这样一些硬笔精英们在苦心经营着硬笔书法事业的发展,他们“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真正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真不可想象,硬笔书坛倘若少了他们,该会陷入怎样一种可怕的境地。

(四)

当人们在笃力于硬笔书法艺术的探索,斤斤计较点画书写的法则时,或者该把目光投向远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书圣王羲之,该会记起他说过的这样的一句话:“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语意间不乏自信,也透露出书圣对耽于笔墨技巧的轻蔑。羲之为深识书者。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脱略安排,疏于笔墨,不工而工,纵复不端正者,亦爽爽有精神,兰亭兴集。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思逸神超,心手双畅,于是便有了千古流传的艺术珍品的产生。自诩“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的宋四家之首的苏东坡更是高唱“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书外得神,开创宋代“尚意”书风之先河。

黄庭坚有诗赞美五代大书家杨凝式:“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下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陆游告诫其子时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馆阁体技法趋于极至,不可谓不精,至今仍然令人所不屑。

以上这些例子。难道还不足以引起我们深思么?

(五)

硬笔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毕竟不能等同于技术。技术可以重复,有很强的操作性,而艺术是创造,是人文精神的升华,它需要技巧,但更注重技巧之外的本质因素,诸如我们所指的书卷气便是。

我们的很多硬笔书法作者,每每孜孜于点画的法则,孜孜于从古碑帖中寻求资本。或是干脆亦步亦趋于当代的“权威”。这是硬笔书坛的悲哀,如此“繁荣”还是少一点好。可能也是不满于这种令人伤感的境况,《中国钢笔书法》、《书法报》均推出了名人手札欣赏栏目。使我们看到了诸如林散之、沙孟海、吴丈蜀、陆俨少等一大批名家的钢笔手札,从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涂抹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种活泼圆融的艺术境界,给纷纷扬扬的硬笔书坛带来了清新鲜活之气。而这些,也真是书家们非凡的气质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是书卷气在硬笔书法作品中的价值体现。

结束语

“书卷气”毕竟不是硬笔书法的唯一艺术品评标准,但其重要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在鼓励硬笔书法作者在锤炼笔墨技巧,追逐花样翻新的同时,也应该注重自身的学识、经历、修养方面的拓展,多进行硬笔书法艺术本质方面的探索,摒弃短视行为,注重硬笔书法作品的艺术含量。建议我们的硬笔书赛主办者在推出新人的同时,别忘了检查作品的艺术“含金量”,因为,时代呼唤着精品。

硬笔书法热了这么久,带来了热闹与繁荣的局面,是否该冷静下来,让我们来考虑一下硬笔书法艺术的本质问题,暂别忙着闭门创作。先想想该如何提高自身艺术品质,切实地为硬笔书法艺术作些贡献,是时候了。

【回到首页】 【我要发言】 【关闭本页】
Copyright © yingbishu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