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欢迎您!
承袭求变

——硬笔书法如何以“软”为鉴 “软”为“硬”用
● 辛文起
口硬笔书法不必强调藏锋,要多用露锋和顺锋,行笔无需过多考虑是否中锋
口应重视指、腕的运转,并靠手指的运动来调整磨擦面。
口历代汉字结构法条目太多,不便于掌握和记忆,有些并不适用于硬笔字
口硬书作品的幅式选择,要注意与其放置的环境相协调
口题款内容最好选择现代人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用词

毛笔作为一种书写工具在我国的使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硬笔的作用和流行还不足百年。自魏晋以来,历代书家对毛笔的用笔、结字、章法的理论研究已臻于系统、完善和精深。丰厚的历代书论已经成为指导书法实践的理论基础。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书写工具不断改进,硬笔)包括钢笔、铅笔、粉笔、圆珠笔)已成为整个社会的主要书写工具,基本取代了毛笔以往的专用地位。然而,硬笔书法理论的研究与毛笔书法相比而言,只不过是刚刚开始,尚且不够系统,不够全面,不够完整。

回顾二十年来硬笔书法的丰硕成果,人们不会否认,系统、精深的毛笔书法理论对硬笔书法的书写实践已经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两者在书写上虽然有异有同,从书写理论上讲,毛笔书法与硬笔书法应该是“源”与“流”的关系。如果我们能够较系统地掌握毛笔书法的理论,再进一步明确两种书写工具在书写过程中的异同,做到溯源取法,承袭求变,区别异同,突出特性,就能更好地掌握硬笔书法的技能技巧,学好硬笔书法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我们从事硬笔书法理论研究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和前提条件。

一、掌握书写工具性能,突出硬笔书法的用笔特点

毛笔是软性书写工具,能不能写好字,关键在于能不能得心应手地驾驭柔软的笔毫。清代书论家康有为说:“书法之妙,全在运笔。”看来运笔确实是书法的核心,毛笔如此,硬笔也不例外。运笔方法(简称笔法)是由动作和工具两种条件十分协调地结合起来所形成的书写技巧和规律,人们只有掌握这些技巧并遵循这些规律去书写,才能把字写好。

毛笔的运笔讲究“逆人平出”、“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欲下先上”。东汉蔡邕在他的书论《九势》中说:“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护尾,点画势尽,力收之。”他把“藏头护尾”看作写字最重要的笔法。总览毛笔点画的运笔大体有起(始笔)、行(运笔)、收(终)三个步骤,每一步骤又有多种笔法。概括起来,这些笔法又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是按笔锋的运行轨迹划分,常见的有逆锋、回锋、转锋、折锋、藏锋、露锋、顺锋,中锋、侧锋、偏锋、裹锋、扭锋、铺毫等十余种笔法;二是按手的动作态势划分,常见的有起、行、收、提、按、顿、挫、蹲、驻、峻、涩、疾、徐、抢、敛、捻、转、纵、啄、方、圆等二十余种笔法。如果我们能够较熟练地掌握上述两方面的笔法,就易于写出有力度、有动感、有节奏、活泼生动的线条,在此基础上,再较好地把握汉字结体的特点和规律,那么你的毛笔书写水平就会有明显的提高。

硬笔的运笔与毛笔之所以有所区别,主要是由硬笔的性能决定的。钢笔、铅笔、圆珠笔、粉笔等书写工具都是笔身短小、笔尖坚硬,弹性很小或毫无弹性的,写出的字一般都是形体较小、线条匀细,虽然没有毛笔线条那样富有表现力。但易于掌握,写起字来,十分简练、劲健、流畅,极为便捷。因此,在笔法上可根据硬笔的特点,承袭、汲取、借鉴硬笔性能的传统毛笔笔法,发挥硬笔的长处,开辟硬笔书法运笔的新领域。不必注重笔毫的运行轨迹,而偏重于手、腕、指的动作态势。笔者从多年书写实践和书法教学中初步体验到,硬笔书法的笔法与毛笔相比,应明确如下几点:

l、不必强调藏锋。写毛笔字,为了使笔画厚重圆劲,十分强调每个点画在起笔和收笔时要把笔锋藏于画中,以避免用笔漂浮无力。而用硬笔写字。因笔尖坚硬,笔触纸力即到,无论用力重一些或轻一些,写出的线条粗细无大变化,不像毛笔线条那样,粗线条可以是细线条的几倍。而且,如果强调藏锋,还会破坏硬笔书法线条匀细的风格美,运笔简捷的劲健美。因此,用硬笔写楷书和行书,可以借鉴毛笔书法中提、按、顿、挫、转、折等属于手、腕、指动作态势的笔法,一般无须藏锋,更谈不上用逆锋、裹锋、扭锋、铺毫等属于笔毫运行轨迹的笔法了。不过,在写隶书和篆书时还是需要运用藏锋和逆锋的,以此增加点画的凝重感。

2、多用露锋和顿锋。毛笔书法的运笔强调逆锋起笔,只是写行草书,在用藏锋的同时也常用露锋和顺锋。硬笔书法则基本是露锋起笔或顺锋人纸,如写横画时,只要笔尖由左上向右下落到纸上稍作顿笔即右行,至横尾时再做顿笔,然后向左上抬起即可;写撇时也只要笔尖由左上向右下落到纸上做顿笔而成点,再转笔而左下行,渐提出锋即可。

3、行笔无需考虑是否中锋。由于硬笔只有一个锋尖,没有主毫副毫之分,写出的线条就是锋尖运行的轨迹,所以用硬笔书写时,不必考虑是否中锋问题。无论是转笔、折笔、起笔、收笔,任笔书来就等于中锋运笔了,其中钢笔和圆珠笔尤其如此。如写“光”字下面的竖弯钩。用毛笔书写时,到转弯处必须调锋,以便笔锋在画中行;而用钢笔、圆珠笔写时直接转变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调锋。然而就不同质地的硬笔,在书写过程中。也存在对笔锋进行微调的问题。如写钢笔字时,经常会在顿后行笔或撇出、擦出等处,通过指、腕的运动对笔锋进行微调,以求其侧锋所产生的飘逸之美。铅笔和粉笔都是靠磨擦形成线条的,在书写过程中,更需通过指、腕的运动,不时地把磨平的磨擦面调整到棱角上。以保持线条的匀细。

4、不追求线条的浓淡干湿。毛笔靠笔毫的间隙蓄墨,在书写过程中必然出现墨迹先浓重而后轻淡甚至枯燥而产生飞白的特殊效果,这种自然墨趣,一半来自蓄墨性能的制约,一半来自熟练的运笔和恰当的用墨。硬笔则不然,钢笔靠笔囊蓄水,灌满水就可以写几千字;圆珠笔靠油管蓄油。一管油可流利地写出上万字;铅笔、粉笔靠磨擦生色,用完一支再换一支。所以由硬笔的性能所决定,在较长时间的书写过程中一般不会因供墨不足而出现墨迹浓淡干湿的问题。因此,硬笔书法也不必刻意追求这种审美效果。其实,用硬笔书写,也可以通过用力大小使线条或墨迹出现微小的轻重变化。使写出的字产生一定的节奏感,这一点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应该掌握的。

5、应重视指、腕的运转。悬时悬腕是毛笔书法的基本功,尤其写大字,必须将肘腕悬起。方能灵活运笔,挥洒自如。用钢笔、铅笔,圆珠笔等硬质书写工具写字,一般都是写小字,行笔范围小,动作幅度不大,因此根本用不着悬腕悬肘。一般用掌根拄案,以腕为轴书写就可以了。因为用硬笔写字不用考虑中锋行笔,转指捻管也派不上用场。但是,不用悬腕和转指不等于不运腕、运指。用任何短小的书写工具写字都要运腕、运指。由于硬笔字型小,大动作不过一厘米,小动作不过几毫米,肘、臂都用不上,全靠指力和腕力,靠指和腕的灵活运转来完成书写动作。至于粉笔,多在黑板上写,还是要悬肘甚至悬臂的。粉笔很短小,又不耐磨擦,在书写过程中不仅要运腕,还要靠手臂的上抬、下落和右移以及脚步的移动来调整书写位置和跨度,同时还要靠手指的运动来调整磨擦面。

二、通过软、硬笔结字的比较,把握硬笔书法结构规律

毛笔书法所讲的汉字结构,也叫结字,又称结体,或称字法。古人常以字中有中画者谓之间架,字中无中画者谓之结构。近代又把独体字中笔画的搭配叫做间架,把合体字中各部分的组合叫做结构。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曾说:“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由此看来,笔法和结构法是写好汉字不可偏执的两个重要方面。

关于毛笔的结构法,古代书家多有论述。如唐初的欧阳询有《结字三十六法》,明代李淳进有《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清代的黄自元有汉字《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他们都根据汉字结构的各种特点和纷纭变化,规定了各种结构法,如形体要有大小、疏密、肥瘦、长短;点画要有仰覆、欹侧、屈伸,变换等,这就使千变万化的汉字有了规矩和准绳。这些法则对硬笔书法的结字基本上是适用的。但是,也有一些不适之处:

1、按繁体字归类与现代书写习惯不适应。汉字简化之后,多数字不须简化或不宜简化,与繁体字相同,如上、中、下、大、小等字;有些字简化了一部分或两部分,而结构变化不大,如亿(億)、银(銀)驰(馳)、议(議)、饥(饑)、鸡(雞)等;还有一些字简化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根本看不出繁体字的影子,如无(無)、体(體)、灵(靈)、丰(豐)、万(萬)、于(於)等字。所以,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诸多毛笔字结构法,有些条款就不适应简化字了。仅以清代黄自元的“九十二法”相对照,就有16条结构法不大适应。如此法将“圣(聖)”字列入“地载”一条,曰:“地载者有画皆托于其上”,要求把底横写得长一些,把横上的所有笔画都托住。而简化字写“圣”字却要求撇捺宜伸展,底横不宜太长。又如此法将“惊(驚)”字列人“上下占”条,认为“驚”属于“上中下结构”,而简化后的“惊”属于左右结构。再如“郁(鬱)”字被列入“积累”条,而简化后变为笔画较少的左右结构的字,根本没有“积累”的结构特点。

2、历代汉字“结构法”条目太多,不便于记忆和掌握。毛笔字结构法,虽然对汉字的结构特点进行了比较精细的分类,很有规律性,但因条目较多。对初学者,特别是对中小学生来说,是很难掌握和记忆的。尤其是有些条目划得太细,难以分辨,易于混淆。如黄自元“九十二”法中把“画疏”的字分出“疏”、“身宜瘦”,“身宜肥”、“身本矮”等四条;把画密的字分出“密”、“缜密”、“错综”、“积累”、“排纂”等五条,而且这些条目的字,各自的特点又不突出,完全可以合并一下。如“土”字被列人“身宜肥”条,而“工”字却列入“身本短”条;“赢”字被列入“密”字,而“馨”字却被列入“错综”条,如此细确实令人难以掌握。由此看来。《现代汉语》中把汉字分为独体字、合体字两大类,合体字又分为上下(包括上中下)结构、左右(包括左中右)结构和包围(包括两面包围、三面包围、全包围)结构,这种结构法是比较科学的,既便于掌握,又便于记忆。

3、有些规则不适用于硬笔字的结构法。首先是线条粗细对比不明显。毛笔字在结字上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原则,就是横细竖粗;左竖细右竖粗;次要笔画细,丰要笔画粗。因此,毛笔字线条粗细变化十分明显,横竖、左右、主次线条的对比也比较强烈。使人看了感到主笔十分突出,笔画之间配合协调,粗细变化层次清晰,长短变化错落有致,产生较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种结字效果主要是靠毛笔本身的性能和适当的运笔而体现出来的。对于硬笔书法来说,由于受书写工具性能的限制,不可能产生毛笔字那样明显的效果。然而,我们不能否定,硬笔书法也可以通过提、按、顿、挫等适用笔法的运用,靠(钢笔、圆珠笔)笔尖微小的弹力,靠(铅笔、粉笔)笔尖与纸或黑板接触面大小的调整,靠纸本身微小的反弹力(垫底的纸张厚一些,反弹力就大一些,但不宜过厚,一般厚度不宜超过4—5张纸),以及书写时用力的轻重变换(这是最重要的),也能使线条产生明显的粗细变化。这些轻、重、粗、细变化已足够使硬笔书法具有了线条的对比性,同样会产生一定效果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其次是形体大小的处理不能过于悬殊。在毛笔字的结构法则中,对形体大小的处理比较悬殊,如“画繁”的字“嚣”、“赢”、“疆”、“麟”等,笔画宜纤细而劲健。结构要紧密而舒朗;“画疏”、“形小”、“画孤”、“形单”的字,如“公”、“口”、“卜、“了”等,则要写得“壮健”、“丰腴”、“防枯瘦”。这就要充分发挥毛笔可以大幅度提按的性能,把那些“疏、小、孤、单”的字写得小而壮健。孤而不瘦,使人看起来“画繁”的不嫌大,“形小”的字不显小。对于硬笔书法来说。由于线条匀细,不能做大幅度提按,在处理形体大小的结构问题时,不能完全套用毛笔的办法,对“画繁”的字尽量写得紧密一些。使其不显其大,尤其对“疏、小、孤、单”一类字,不能写得过小,避免出现大小悬殊的问题。

从以上比较来看,毛笔的结字法则,大多数还是适用于硬笔书法的。我们应全面地把握软硬笔的区别,积极地汲取毛笔结字的长处,精心地处理硬笔的运笔方法。做到以“软”为鉴,“软”为“硬”用。为此,笔者曾在《中学教师写字训练》一书的第三章分三节课专题论述了汉字结构的一般规律(详见该书59-96页)。汲取毛笔结字法则,融合古今论述,综合归纳厂汉字结构的八条基本原则;按汉字分为独体字、合体字两大类,较系统地讲解,汉字的各种结构法;介绍了40余种常用偏旁部首的结构特点。如果我们从事硬笔书法研究的同志们能够较全面地、准确地把握了软硬笔的异同,掌握了汉字结构要“横平竖直”、“重心平稳”、“疏密匀称”、“比例适当”、“点画呼应”、“穿插揖让”、“向背分明”、“参差变化”的八条原则,能系统地掌握独体字、合体字的各种结构特征,能粗细地把握常见偏旁部首的结构特点,那么,我们对硬笔书法的书写实践就能做到胸有成竹了。

三、挖掘硬笔书法自身优势,追求章法的创新

毛笔书法作品的章法,一般来说包括布局、题款、印章、幅式四个方面内容。这四方面内容,除了纸张和规格的大小有别,基本上适用于硬笔书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硬笔书法应在章法上逐步增加具有表现时代气息的“亮色”,进一步提高硬笔书法的艺术品味,使硬笔书法在书法这座艺术殿堂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l、纵横的求变。毛笔书法作品的布局是千变万化的,也是有规律的。综观历代书法作品的布局,大体有“纵有行,横有列”(多用于篆、隶、楷、章草等书体)、“纵有行,横无列”(多用于行、草书)、“纵无行,横无列”(又称铺路石,多用于行、草书)三种形式。而且,都是由上而下、由右向左地竖写。硬笔书法的布局在继承毛笔书法作品上述三种形式外,还可用方形、扁方形或条形等不同颜色的界格来提高作品布局的整体艺术效果。

此外,硬笔书法的布局应顺应汉字书写习惯的社会性和时代性提倡横写。自“五四运动”以来,就有人提倡汉字的横写式,我国五十年代以来的印刷品就全部改为横式,“横有行,纵有列”、“横有行,纵无列”已经成全社会通用的印刷和书写的规范形式。因此,硬笔书法作品的布局采用横式已是体现社会发展和时代特色的新形式。

还有一种布局形式,就是沈鸿根先生提倡的由左至右的纵写。这种布局。既保留了毛笔书法“纵有行,横有列”、“纵有行,横无列”的传统风格,又体现了由左向右的现代书写习惯,还解决了硬笔书法作品创作过程中由右向左写容易涂抹笔迹的技术、技巧问题。真是一举三得,确实是应大力提倡的布局形式。

2、题款的求变。题款是书法作品正文以外的交代文字,是章法布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不仅能起到补充说明正文的作用,而且能使作品更具有神韵。题款要随势而成,疏密长短、浓淡粗细都要与正文相宜,从而构成整幅作品的完整形式。

纵式硬笔书法作品的题款。可以汲取毛笔书法的传统形式,既可用单款,也可用双款,其内容最好选择现代人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用词。如双款的上款写索赠者名讳时,可用“同志”、“先生”、“女士”、“方家”、“同仁”等称呼。而“年兄”、“道友”、“大人”、“仁兄”,“法家”等词最好少用。称呼之下写“雅正”、“雅属”、“指正”、“教正”、“属书”、“正之”、“惠存”等词即可,一些古老、过时或生涩的词汇,如“请鉴”、“喜鉴”、“存念”、“正腕”、“大教”、“察书”、“请赏”、“诲正”等最好不用。

至于下款写作者姓名及书写时间、地点。也可像毛笔作品那样可简可全。其中署款的时间除了用公历,也可以用干支纪年。笔者认为,从艺术性上讲,书法作品的署款用公历不如用干支,如写“2000年”不如写“庚辰”更有传统色彩和书法意味。

横式硬笔书法作品的题款,可参题纵式,只是由纵写变为由左向右横写就可以了。

还有一点需要提及的是,纵式作品可仿照碑刻,加上用篆隶书写的“额文”,设计出一个与界格成一体的图案把“额文”圈定,“额文”可以是作品的题目,这样可增加硬书作品的古朴、典雅之趣。再有就是横式硬书作品如无上款,可将作品的标题写在上款处或作品上行中部,以增加作品的现代气息。

3、钤章的求变。毛笔书法作品上钤的印章有“名章”“闲章”两种。一幅作品通常在署名下钤一方名章,也可钤两方名章,后者多为上朱下白。刻有诗词、成语、警句、年代等内容的“闲章”,往往作为“起首章”加盖在作品开始的空白处。这些规矩对于硬笔书法作品,不管是纵式、横式都是可以借鉴的,只是印章大小有别。

目前,硬笔书法的钤章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印章不够精美;二是印大于字,与作品正文不协调。笔者认为,作品的界格大小为1.2—1.5cm时。印章的直径最好不要超过0.6—0.8cm;作品界格的大小为1.5—2.0cm时,印章的直径最好不超过lcm。笔者曾发现,在不少书法报刊上刊登过的书法佳作,往往是由于印章粗糙、印面超越界格而破坏了作品的整体美。因此,有必要提醒从事硬笔书法创作的同仁,注意提高硬书印章的质量,不要以为小小的印章无关大局,须知印章是红色的,钤在作品上非常醒目,确实对作品起着衬托、装饰、呼应的作用。增加书印合璧的整体美感效应。一篇佳作写完后,如果钤上一、二颗“傻、大、粗”的印章,就不如不钤了。

4、幅式上的求变。幅式是书法作品的整体形式。毛笔书法作品的传统幅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中堂、条幅、楹联、横披、条屏、长卷、手卷、匾额、斗方、册页、尺牍、扇面等。这些幅式都深为人们所喜爱。现代硬笔书法也多选用这些传统幅式。不过,毛笔书法的幅面多以三尺、四尺、六尺宣纸为度,而硬笔书法的幅面应以16开纸的大小为度,最大不应超过8开纸的大小。

硬笔书法作品如何选择幅式,要根据横式、竖式的不同来抉择。一般来说,从左向右写的横式作品中适于选择横竖大小中堂、以及长卷、尺牍、斗方、匾额、扇面(包括团扇)等幅式,也就是适合幅面较宽绰的幅式;而对于横长竖短或横短竖长的幅式就不宜横写了。因为横长竖短的幅画,只能横写二、三行,由于横过于长,题款又不能太长,看起来会很不协调;横短竖长的幅面,横写二、三字,就要另起一行,由于横过于短,又无法题款,看起来极不和谐。

硬笔书法作品选择幅式,还要根据书写的内容来确定。一般来说。内容较多、气势宏大,多选用横写或竖写的中堂、条屏、团扇之类。内容较少,神韵精妙,多选用条幅、对联、折扇之类。

硬笔书法选择幅式,还要注意作品与放置的环境相协调,有的环境须突出作品地位,则选择幅面较大的样式;有的环境须以作品为衬托,则选择与主体相呼应,能起到装饰、映衬作用的作品样式。

综上笔法、字法、章法三方面所述,就硬笔书法如何继承、发扬毛笔书法的传统,做到创新求变,“软”为“硬”用来说,本文只不过是抛砖引玉而已。诸如在执笔与姿势,纸、笔、墨的选择和使用,临摹内容与方法,作品的装裱等方面,尚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尤其是硬笔书法作品的装裱、框饰、围饰等,目前还是一个“短腿”,这个问题如能很快解决,便会极大提高硬笔书法的艺术品味和价值。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再赘述。

【回到首页】 【我要发言】 【关闭本页】
Copyright © yingbishu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