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欢迎您!
汉字造型揭秘(二)
高惠敏

问题再回到开头所说的一般标准和普遍规律。

还是有人会提出疑问:那么多名家名字.那么多风格倾向,难道其中真有相似处或同一性?以前我们的学习,老师最强调的恰恰就是它们各有什么不同!换句话说,同一个字看起来各呈其态的多种美形,其中究竟有没有共同的原则或因素需要遵循?这类问题的产生毫不奇怪,因为王羲之、颜真卿不知辩证法,书法教学『U模式也从来不往这方面展开讨论。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它的规律,即使是针锋相对的矛盾,也常处于对立的同一体中。别的事物都如此,书法当然也不能例外。

现在我们举几个书法的例子来证明规律存在的客观性:

这几个字由不同的名家写出来.表面上各擅其美.但当我们剥上了用笔的包装,仅仅着眼于它们的结构,我们就会惊奇地发现,原来它们竟是如此的相似。如果只看笔画中心的线条,不少几乎可以完全重合。这既证明了汉字美形的一般标准是客观存存的,同时也表明书法家们实际上是按同一的规则模式在排布每一个字。

这是不是记忆形成的结果呢?书法家从小摹仿类似的名帖,大部分汉字造型已经烂熟于心,当然写出来也就会差不多相同。换句话说,他们写每一个字,都是把心中记忆的模样照搬出来,好像不一定需要由某种规律来指挥运行?

那么我们再作个实验,请同学们任意提出几种偏旁部首,由我来组合成字:

这时大家可以看到,我组合出来的字比大多数同学写得好,换一个训练有索的书法家来写,其结果大致也会小约而同。显然,字帖上字典中都没有这些字,我以前也一定未曾写过,因此这与记忆没有关系。这个实验只能证明,由于书法家掌握了某些原则或规律,“装配”出来的造型就有合理性、优美感,似如脑子里没有这些法则,这字写出来就一定不成体统。

类似的实验还能举出很多,比如.请几位书法家来,都写“平常”这两个字。写出来的结果,一定都是“平”字的竖画居中,而且末一横也不会落在下面来;“常”字也一定都是上宽下窄,下面的“巾”字都是左右紧收的。更奇怪的是,即使川不同的字体来写,真草隶篆各显其能,写出来的造型还是都保留了类似的特征!

这说明,不但大家的意识相似,而且每个字的构成都受到了某种“胁迫”而“不得不如此”。也就是说,一个字的笔画决定后,它的造型也就随之基本确定了,大家都被某种“场”或“基因”管着,违背了就有问题。

再比如,写“长河落日圆”这样几个字,正确的结果一定足“长”窄“河”宽“日”小“圆”大,如果写得一样大.大家都看着小人眼。这些例子又一次证明,关于正确汉字造型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大家还不能把它说得很清楚很准确而已。

那么,这只看不见的“手”.这个统领着所有汉字造型的规律,或者说“场”、“熵”、“隐力”、“基因”,“潜意汉”或“腕中鬼”,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东西呢?

是“横竖撇捺”这些笔画的长短和方向吗?

也是也不是。说它“是”,是因为“横平竖直”“撇捺呼应”是写字的基本要领,从平整匀齐的篆书开始,人们对字形就有了端正对称的基本要求。横无定向竖有歪斜就成不了好字;说它“不是”,是即使达到了“横平竖直”的要求,还是不能保证字形优美,例如写成这样:

这些字“横平竖直”并没有问题,为什么看着还是不顺眼呢?可见“横平竖直”也还不是问题的关键。

那么,除此之外,结构还剩下什么呢?我们还是回到“平常”这两个字上来:

这个“常”字,为什么一定要写成上宽下窄呢?反过来行不行?同学们部会说,不行不行,这样上而就太挤,下面则太松,不协凋。写成这样对不对呢,也难看。大家会说,“口”太大,与上下的距离也太近。——看来答案快要出来了——那么,挤或松、大或近,实际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换句话说,就是:违反了常规,上面的空白就太小太密,下而的空白则太大太稀;“口”占的面积太大,还侵占了上下的地盘,——看来,问题不在笔画本身,而在于它们所占的“空地”。这样我们就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原来,我们看的写的只是笔画或线条,但对结构真正起作用的,却是大家都不注意不敏感的“空白”!

刚才那几个字大家觉得不顺眼,也是由于字中的“空白”失去了一致和协调。

那么是否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方向类同的笔画(例如横与竖)要求稳定平行,并且分割出来的空白的面积分量还要基本接近?——看来这个答案是有意思的。

这些字.如果整体的空门悬殊就失去了平衡;换个角度看,如果能把基本平行的横与竖写得距离相等,那空白岂不自然就保持了均衡?

更复杂的一些的字也表现出这样的要求:

假如空白有大有小,失去了平衡,这字就一定不行。

同时我们还发现,在任何一个字中,偏旁部首的“占地”分配,也是符合空白匀齐的原则的:部首笔画简单,就一定“占地”少;偏旁笔画复杂,分割出来空白就多,“占地”就一定大,而无论哪个偏旁中的空白,包括部首之间的空白,看上去“面积”的分量都应该是差不多的。

知道了这个原理,处理任何字的结构就有了准绳,刚才我组合的那几个子虚乌有的生造字,也只是在写的过程中关照了空白匀称.所以它们的造型就能大致合理成功。

这个规律在行书中也很容易得到验证。比如“理论问题”这几个字,假如每个字中空白面积悬殊,看上去就有问题;只有照顾好空白的关系,才符合“好字”的标准。

所以,一字之中,空白须类同——这是我们得到的第一个结论。

现在再来看“平常”的“平”:

汉字是“方块字”,按说,这“平”字的末一横.应该放在字的底部撑满方格才最符合方块字的标准,为什么现在偏偏要向上边的点和横聚齐靠拢?

把“平”和“常”放在一起比较就不难发现:如果一横落到了下边,感觉I一就成了“常”字挤、“平”字松。这也是一种不协调。只有把“平”字的笔画聚拢.才能得到合理的空白。只要这一点满足了要求,那一竖写多长都可以容忍。
原来,几个字放存一起,各个字中的空白也必须面积大致类似类同——这是我们着眼于空白得到的第二个结论。

现在冉来解释“长河落日圆”为什么各有长短大小的不同.我想同学们自己就能找到答案:之所以必须这样处理,都是为了叫各个字中的空白面积尽可能接近。假如再写“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想很容易就能判断每个字应该多大,各呈怎样的外形。

如果总结一下上而的内容,我们可以这样说:好字有它一般的结构标准。写的是笔画,但着眼点却是空白的划分。字的外形并不重要,关键是每一个字的空白要均衡,而且通篇的空白也要大致类同。所以,基本相似的空白是汉字造型的最重要的审美基因,它既有张力也有拉力,能使汉字结构的紧凑和匀称得到基本保证。据此,我们不但能理解方块字写出来为什么可以各遂其形其实并不正方,也能解释为什么一篇字中各有大小而看上去仍然可以和睦浑然亲如一家人。原来,分量类似的空白是维系它们协调相处的“亲子基因”。

现在,我们对汉字造型的规律,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原来以为结构中最重要的“笔画”,实际上还是“分割空白”的一个“比例尺”,只有在“空白合适”的条件下.笔画才具有“造型”的意义。书法家具备了“空白说了算”的“下意识”,自然就能随时随地写出合理美观的造型来,不论是单个字还是成行成篇。

明白了这个道理,具体到自己写字,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想,只要注意几个方面,写出来就可以大致合理正确:

一、要写一个字,先看它笔画、部首的多少,根据这个条件,就可以知道这个字该大还是该小,这是通篇匀称的需要:逐渐地,要使这种意识变成一种近似于“本能”的反应。

二、几个部首合成一个字,“占地”的大小也由空白的多少来决定。在保证空白分量基本一致的条件下,某一部分空白多,形状就一定或宽、或长;空白少,则该短就短、该窄就窄,整个字最终呈什么形状,可以“随遇而安”。

三、横平竖直是必要的。也可以说,一个字中甚至一篇字中,所有的横都应保持一个方向,当然竖也是一样。这些平行的线条,还要叫它保持等距离.用这样的办法就可以保证字既端正,空白也匀称。

四、撇和捺,先把它看作或写成简明的直线(实际上,在行书和草书中,撇捺大部分都以直线的状态出现),这样容易从总体上把握它的方向。所处的位置不同,也会因为空白分割的需要,产生相应的方向变化。假如它处于字的中部或右边,一般都是45度上下;撇如果在顶部,一定类似于横;如在左边,常常近乎于竖;假如字的正中还要穿越别的部位,那么一定是先竖直等到穿过了其他部分之后再呈斜状。这一切,都不是撇捺的“主观”愿望或权威的“人为”决断,而是预先由“规定好了的空白”“逼着”它作出“不得不如此”的惟一选择。

五、在一个字中,撇或捺也相当于一横或一竖的份额,来参与空白的分割。撇捺只有几种类型,采用哪一种,也是根据空白分割的需要而决定的。

六、笔画较少的字,形体过小也不好看(由于“空白的规定”又只能如此),所以汉字常常拉长某一个笔画来“暗示”这个字应该达到的“尺寸”,这类夸张的线条凸现了造型的“腰身”,徒往使字更有精神。但要切记,“突出”只能有一次,如果笔笔都拉长,这字便顿时没了精神。

依据以上几条,再加上写字的人能如愿地控制好笔画线条,那么字写出来就能达到一般的审美标准。现在,我请同学们随意举出几个字来,我把它写出来并加以分析,大家可以看一看,这些原则,能否适用于所有的汉字,或者说,它们在实际书写中是否易于把握、真的有效用。

我还可以把它们的正确造型故意写错了,这时问学们也一定能轻松地把错误的地方和原因明确地指出来。

看来,总结和提炼。写字的一般标准和普遍规律,确实十分必要而且大有好处。我们不但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正确的汉字造型加深认识、一通百通,而且有了问题也能敏锐地发现并且迅速地加以解决。说句笑话,有了这点本事,即使你自己的字一时还写不好.但挑起别人的毛病来,却可以一挑一个准儿,百发百中——虽然好学生当不成,当书法老师倒一不留神有了资本。

当然,“全明白”和“能做到”还有一定的距离。假如横不能平,竖不能直,就需要花工夫练一练。如果是写硬笔字,我建议不必关注提按起落,同时还可以把复杂的曲线简化成方向类似的直线。——因为我们已经懂得,要写出合理而优美的造型,起决定作用的是空白的匀称而不是笔画的形态。毕竟,明白和不明白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下一页:汉字造型揭秘(三)

【回到首页】 【我要发言】 【关闭本页】
Copyright © yingbishu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