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欢迎您!
硬笔书法究竟走到了哪一步
● 柳国梁

二十余年来,硬笔书法从实用走向艺术,其学习高潮迭起,蔚为壮观硬笔书人从知识文人到市井布衣,其人数日益增多,堪称空前硬笔书坛从寂静到喧嚣,可谓熙熙攘攘,甚是“繁荣”。虽然功利的“比赛热”、“展览热”、“出版热”、 “批评热”、“吹捧热”等等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依旧猖獗,但市场浮华终究盖不住众多硬书人的一颗追求至善至美的火热之心。二十余年的积淀成就了硬书人对硬笔书法的思考和反省。目前,书法家、书法爱好者们的心理表征形成了两种基本格局:

其一,自信硬笔书法(甲骨文)是中国传统书法的鼻祖,硬笔书法应该游离于毛笔之外,不再成为毛笔书法的附庸,应该与之平起平坐。这是多数硬书人的基本心理。

其二,认为硬笔书法必须依附于传统的毛笔书法,应以几千年的传统审美眼光去审视这种新型的艺术形式,以历史上的书体和流派去划分其风格。作为时代发展的实用产物,应作为毛笔书法的后劲和替补;或者完全否定硬笔书法是一种艺术形式,这是大多数毛笔书家的基本心理。

不管持哪种观点,至少可以说,时人正在给硬笔书法下定义,正在给硬笔书法定位。只要在反思、总结,不管能否经得起历史的推敲,便是一种进步。硬笔书法和毛笔书法都以“书法”命名,只不过书写工具有别。只要是“书法”,便是一种艺术。这里我暂不讨论书法的定义本身、美学品格本身、艺术分类本身,我想其属性应与毛笔书法一致。

上世纪初期,普通的硬笔传人中国,这便引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书写工具的大变革。这场变革的意义不亚于白话文替代了文言文,七声音阶替代了五声古律。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硬笔以其更直接,更方便的优点冲击着传统的书写工具,从此毛笔书法作为实用工具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样,“硬笔书法”一词便不自觉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硬笔的使用和发展可能会延续几千年,但硬笔书法的兴起到普及只有短短的二十余年。在这二十余年中,硬笔书法究竟走到了哪一步?笔者不揣浅陋,试把硬笔书法同毛笔相法相比较,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期抛砖引玉,请益于诸同道方家。

一、理论构建比较

毛笔书法不仅留下了数量巨大的传世之作,也留下了内容广博的观念体系。正因为既有实践,又有理论的存在,才使书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有的文化现象而连绵不绝,并被世人誉为“奇葩”、“国粹”,其实这一点也不过分。因为这个特有的文化现象是当时时代文化的象征,并与整个民族精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内容广博的书法作品和理论为艺术、历史、哲学、人文等学科建设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材料,受到了研究者们的重视理所当然。虽然书法理论典籍基本采用了比拟手法来体现书法之“玄”、“妙”,但其对于笔法、字法、意趣、神韵的解释也十分精彩。当代书法理论著述数量也颇丰,不仅拓宽并深刻了书法的认识,而且也加强了书法边缘学科的研究。

硬笔书法和毛笔书法一样,也是以汉字书写为表征。由于二者书写工具的差别,在艺术上,硬笔的确不如毛笔更具实践性意义(虽然毛笔书法也经历了从实用到纯艺术的飞跃,但这种自觉的行为却跨越了漫长的时期)而更多的表现为实用性。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通过硬书人二十余年的努力,硬笔书法逐渐从实用性上升到了纯艺术的高度,从而逐渐摆脱了它作为表达文字的载体而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对于创作而言,这是硬笔书法一次质的飞跃,而其理论构建却远远滞后于其创作以及毛笔书法理论的研究。虽然也有不少文章面世,但终因其文章缺乏深刻的人文观照,缺乏真正艺术理论的思辨,缺乏专门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而导致文章缺乏系统性,思维缺乏全面性,工作缺乏连续性,更多的则是一种经验式的总结。硬笔作为一种新型的书写工具,其发展也是十分迅速,工具种类也比较繁多。理论工作者必须置身于现象之外,出入各种交叉学科理论之间,全面清理并总结硬笔书法的文化背景与时代特征,反复考证并摩挲古典硬笔的文化内涵和气质类型,认真剖析硬笔书法的心理根源以及要对其发展史进行纵向的、线索性的挖掘,不断挖掘硬笔书法的新的审美观念并拓宽硬笔书法在其他领域的渗透及其必然联系的研究,规范使用属于硬笔书法独有的概念系统及艺术语言,慎重地对硬笔书法的风格及流派进行必要的严格的总结,但都必须上升到当代人文学科的高度。这些都是硬书人需要做的,也是必须做的。

现实告诉我们,对比毛笔书法,硬笔书法的理论研究显得十分被动和寒酸。硬笔书法的理论构建的薄弱正是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的直接差距。所幸的是,《中国钢笔书法》杂志为硬书理论提供了一个交流的舞台并举办了三届理论研讨会,这对于硬笔书法发展来说其意义非同一般。如果说八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是在培植一株株幼苗,那么三届理论研讨会便是在给幼苗进行一次次具有历史价值的供养,即使现在表现不明显,历史也会鉴证。的确,只有伟大的实践才能产生伟大的理论,毛笔书法如此,硬笔书法也将是这样。只有把握正确的航向,硬笔书法理论之树才会丰硕起来。

二、艺术教育比较

中国书法之所以经久不衰,绵延几千年,各个时期的艺术家层出不穷.正是因为艺术教育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极高的社会地位。“以书取仕”、“六艺之‘书”便可说明在古时候我国书法教育的繁荣景象。中国文字的不断演变和发展便促进了书法教育的发展。几千年的教育发展也直到1963年才让书法成了一门显学进入高等教育而独立于其它艺术教育之外,也逐步完成了从专科到博士的培养并不断加深、加宽了书法学科建设。书法从文学到哲学,从技法到美学,从原理到比较等等都付诸了实践并培养了不少的专门人才。更有中国书协培训中心,各省、市的书法培训及各类个人组织都把毛笔书法作为培训的主修内容,并从传统人手,从作品的字法、章法、笔法、墨法上进行教育。虽然地方书法教育有着强烈的功利目的,虽然其意不在为官,只不过为名求利,但也或多或少地催化了书法教育。

但硬笔书法作为纯艺术还没有得到书界认可时,其进人高等教育还有一段漫长的距离;况且,现行出版的《书法史》方面的著述只字不提硬笔书法,这便严重影响了硬笔书法的教育地位。此种现象也令众多的硬书人沮丧不已。可喜的是,硬坛很多名家高手在硬笔书法创作教育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并摸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提高创作能力的教学方法。但这些并没有进行纯艺术的对话,并没有着重分析硬笔书法的趋向和指归,并没有对硬笔书法的创作方法和手段进行系统的总结,并没有对硬笔书法的欣赏和品评给予一个宏观的把握,这些都是硬笔书法教育的局限性。她依然处在功利和实用的怪圈内,虽然对普及硬笔书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却无法找到纯艺术的影子,这便是硬笔书法教育的悲哀。这就需要教育者们不仅要注重创作教育,也应加强理论上的指导需要我们学习者不仅要注重技法的锤炼,也应加强“字外功”的修养。

三、传统与现代比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文化思潮和时代意识不断地冲击着艺术的各个领域,书法也不例外。毛笔书法有着深厚的传统,并且历经几千年这些传统一直被延续下来。而这些传统被奉为法典,一直被后人推崇并膜拜,这便显示出了传统的独特魅力。在古今书法大家中,没有一个不是在继承传统上进行自我的革新而创作出了震古烁今的传世之作来的,这些成功便是由社会现实下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的创新意识决定的。“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被时人讥为废话,但只要深刻地遵循这条亘古不变的规律,你离成功就更近一些。不管是科学界、哲学界以及其它任何领域,只要抛开传统,便无所谓创新。同样,书法也必须遵循着这条规律。但硬笔书法的传统在何方?或许其字法、章法可以源于毛笔书法,但其笔法、墨法又出自何处?硬笔书法是不是毛笔书法的附庸,其根源在于世人认为其字法、章法出于毛笔书法。的确,硬笔书法借鉴并承袭了毛笔书法太多的东西,自己的含量太少以至于处于一种“奴”的地位,这便是症结。从几届权威大赛看,获奖的绝大多数作品依然承袭着毛笔书法的传统,依然在晋韵、唐法、宋意、明态的技法练习中兜圈子。这是因为,权威大赛的评委们大多数都是毛笔书坛的健将,他们的毛笔书法也试图从几千年的书法历史中寻觅自身的发展空间,他们属于忠实的继承者。他们依旧津津乐道于一成不变的技巧和法则、传统书法的风格与流派,他们依旧以传统的眼光审视着硬笔书法。因为他们是权威,所以他们左右着硬笔书法的走向。他们的硬笔书法的确达到了一定的艺术境界,但其还必须要广开视野,真正宏观地把握硬笔书法的艺术审美的品评。显然,这种思维方式滞后于硬笔书法的发展。

而现代书法便是对传统的反叛,但并非否定,只不过以夸张手法来体现其艺术审美,这并没有错。究竟能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留与后人评说。从大篆替代甲骨文,从小篆替代大篆,从汉隶替代小篆,从行楷替代汉隶,这都是一次类似“现代书法”的变革,却始终没有脱离以汉字为载体,其只不过在“法”上做文章,并费尽心机地进行创新。上述每一次创新更成就了书法史上的一个个高峰,时间说明了他们的每一次变革是成功的(虽然其中也有很多不为世人所知的无数次失败被历史淘汰)。现代书法试图摆脱古典书法的拘缚,展现时代的意境和神采,这些本无可厚非,硬笔书法中的“现代派”完全是受毛笔书法“现代派”的影响,并且其视野还远不如毛笔书法“现代派”那么广阔。对于硬笔书法的“现代派”我们没有必要持否定态度,也没有必要去大加提倡,他们自会用自己独特的表现来寻求人们对它的认识,无论“丑”与“美”,“真”与“假”,历史自有论处。历代书法家中从来没有人通过赶时髦.通过投机取巧而得到历史的认可,得到后人的同情的。

四、社会化比较

过去的士大夫书法都属于个体行为,并不构成一定的组织。1903年杭州西泠印社、1943年重庆“中国书学会”的成立是篆刻和书法社会化的一个标识。但她们都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缺乏代表性。1977年上海《书法》杂志的诞生和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成立便促进了二十世纪后二十年的“书法热”。这种群众式的“书法热”运动也给硬书人一个十分重要的提示信息,因为当时庞中华先生振臂一呼,全国学习硬书人数一夜陡增,给硬笔书法提供了更广泛的创作对象和坚实的群众基础。1984年杭州成立的中华青年钢笔书法协会(后更名为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以及1985年创刊的《中国钢笔书法》杂志为此后的硬笔书法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和《中国钢笔书法》联合举办的中国钢笔书法大赛挖掘并提携了更多的新人。正因为协会是一种社会组织,必然会牵扯到诸多权力和非艺术的内容。对比毛笔书坛,中国书法家协会虽然也会有诸多负面效应,但其工作却井然有序,广泛而深刻,并且作为全国的核心权威不能动摇。而就目前的中国硬坛来看,权力割据之争,地位合法与否之争依然十分激烈。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和中国硬笔书法协会的确是硬书人梦寐以求的圣殿,但由于入会条件太简单,入会程序太容易而导致其二者在硬书人心中并不权威。因为中国硬协在中国文联得不到与中国书法家协会并级的席位,所以硬书人依然承认中国书法家协会是全国的权威,只要硬书人是中国书协会员便是硬坛的宠儿。这种长别人志气,灭自家威风的自卑心理直接导致硬笔书法还要继续尾随毛笔书法。更甚者,堂堂的中国硬协成立了少年部,幼龄小童居然也当上了硬笔书法艺术家,暂且不论这对儿童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同成立全国性组织的宗旨背道而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就否定自身存在的权威。硬坛领导人应该审时度势,敞开胸襟,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来对待工作,以对艺术的真诚来对待全国的硬书人,加强交流与合作,走到统一的道路上来,这正是全国硬书人朝思暮想的局面。我们期待着这一天!

五、总而言之

硬笔书法以其鲜明的个性受到了国人的青睐,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好现象。笔者认为,硬笔书法依然是一种新型产物。在理论构建十分匮乏,艺术教育十分低级,传统立足十分茫然,社会组织十分混乱的条件下,还不宜出版《硬笔书法学》,因为以怎样的尺度去把握并估价硬笔书法的发展历程及艺术价值是硬书人还未思考或正在思考的新课题。并且,硬笔书法的起源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当代的硬笔书法资料还未形成文献而且十分芜杂,作为当局者,编者容易掺入个人恩怨及门户之见,也很难准确地总结其思考的客观性,这些都是目前尚未解决的难题。

幼龄的硬笔书法的确难与传统的毛笔书法并驾齐驱,但其艺术价值还需要千千万万的硬书人去探索,去实践,去创造。硬书人应该认真地审视硬笔书法的文化背景,明智地把握硬笔书法的发展趋向,把毫无意义的叫嚣、吹捧的时间用来创造几幅令世人刮目相看的传世之作来,这正是需要我们做的。

《中国钢笔书法》2003年第3期

【回到首页】 【我要发言】 【关闭本页】
Copyright © yingbishu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