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欢迎您!
中国硬笔书法教育述评
● 江平


■我们的下一代之于书法,更需要的是从艺术上、文化上的欣赏与解读能力——中国的硬笔书法教育,尤其师范院校对此应有前瞻。

■任何硬书教育的设想如果未被师范院校推行,就难以成大气候。改革要从师范院校先开刀。

■理工院校毕业生抱怨没有硬笔书法课的缺憾完全可以解决。随着教学新热点的层出不穷,小学书写课又冷淡起来,只作为语文的一项要求。山村小学习字场面令人触动。中学硬书教育大抵告缺,学生自己组织书法社团,仍不失为一道文化风景。少年宫或民办艺校主要是产业化运作,“值不值”在针对儿童的社会办学硬书教育中是个最要论证的大问题。刊物与文化宫面向成年人办班效果良好。

■学生临习失败的最大根源是在读帖与书写时没有掌握正确支配视觉注意的方法。这个问题不解决,教材教法中一切字形结构的分析都失去了意义!

时势召唤文化定位

当今硬笔书法教育面临的时势,已经很不同于以往。电话、电脑家庭化的速度惊人,打字替代书写十分普遍,以后随着语音疾速输入的完善,书写的场合还将大大减少。这是民族进步之必然,对硬笔书法或许也是良机:大众将越来越视执笔为一件“雅事”,将以一种纯审美的眼光来审视并更爱品读手迹。书法的“国粹艺术”身份愈益突出。我们的下一代之于书法,更需要的也是从艺术上、文化上的欣赏与解读能力——中国的硬笔书法教育,尤其师范院校对此应有前瞻。各类硬笔书法课针对这些变化,如何及时地作出多方面的调整、重新定位?这是一个急需探索的课题。

笔者以为,硬笔书法课要逐渐(而非迅速)向“民族文化课”偏靠,这是大势所趋。经济与信息的全球化浪潮中,各国同时在重视保护与发扬民族特色文化,我国的有关人士对此也多有呼吁。林语堂先生说,中国人对形式美的感悟是从品读、练习书法(硬笔普及以来当然就主要是硬笔书法)开始的,实在不无道理。书法乃民族艺术,读书人再怎么说也不能在他的知识结构中对这门最具特色之国粹毫无了解。尽管以后会普及高等教育,但人们确立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无疑是以中小学时期所受的熏陶来得最为深刻。师范生将来从事着的主要是中小学教育,他们对书法在整个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意义之理解,势必影响到若干年后全民对本国文化的观念,所以师范院校的书法课从文化着眼最为必要。这并非摒弃实用,而是习字的目的不再只是习字本身,同时还是民族文化的感受与体认(我以为有点类同于一些民俗文化博物馆,参观者经过指导,亲自在机杼上织一小段麻布、或在陶坊做一只罐子,既得到了实物,又体验了民族文化,这后者意义更大)。既然当前的学生正处在书写实用色彩弱化,艺术身份渐突这一“过渡时期”,则硬笔书法课既要“承前”又要“启后”也便必然。这种双重性,恰恰是当前教育管理界人上忽视的。

硬笔书法教育向民族文化偏靠,可以适度弱化实用性,更多渗化与发展折射着中华民族心性的刚健、柔和、古雅等美感,这对拉近社会人际关系也有意义。假日多了心却更累、衣食丰盈了笑容却更少,路人相互戒备,邻里不相往来,这些是无须讳言的现象。余光中说:“政治使人分裂,而文化使人相亲”。虽然水平不一、风貌各异,但文字共同、人人会写而内容往往也是大家共知的硬书手迹,不仅使同好们交流,连普通的观众与读者也时或能感受到他人心底那份依然共通的民族性情、那份诗韵与微笑。这样的微笑越多,人与人就多了一份相互的认可与亲和。硬笔书法只有紧依民族文化、更多注重气息的锤炼,才能获得广大的群众基础。

针对“气息”,笔者颇有感慨于应展应赛式教育。一位书家叹道:小学书法也大半被卷人应赛教育之中,这真是当代的悲哀!笔者以为先要追究师范院校。时下的师范生在连笔都没有握热、更无谈明白书法是怎么回事之火候,搞点内部展示无可非议,但有的书法教师却再三鼓动学生参加天晓得的“国家级”大奖赛。一件件磨洋工的“做”品裹着一张张钞票寄往一个个策源地,不久就有一张张精美的、落款虚张声势主办单位无可稽考的证书飞来。笔者亲睹某教师教的200多名师范生中的近100名参加“全国”大赛居然全部获奖,难以想象那种证书一共印了多少公斤!有识之士一笑了之,类笔者之“书”呆子却不禁杞人忧天:这些小后生一夜就成名,如此容易的“民族艺术”在他们眼里还有分量吗?那些一辈子探究书艺却从没有那种带红圈子的烫金卡纸的书人,在他们眼里又算什么呢?更要命的是他们将来也是教师,又会去克隆这等行为……如此急功近利,我不提他们的所谓获奖作品的气息,而是担心他们将来的无数学生的气息啊!呜呼,我不能言。我只记得书圣言:“夫书者,玄妙之技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非求真何谓“通”达、非淡泊何以明“志”?如果偏离了起码的民族文化精神,我们的硬书教育必然走向歧途。“欲书先散怀抱”,书法是心性气息之折射,临帖只是学折射之技,根本是气息呀!

师范院校是硬书教育的主力军与领头羊

我国真正上规模的硬书教育,是在当代的师范院校。艺术院校的书法专业皆为毛笔;一些职业技术学院的文秘,商务专业也开了硬笔书法课,但课时少得可怜,校园文艺氛围也不足,投入的学生较少。正楷才开了头,课就结束了;中小学固然是庞大的硬笔书法队伍,实属“书写”,可视作硬笔书法的打底子阶段。

师范院校开展硬书教育,实在有诸多的优越条件。首先,“三笔字”是职业教师的门面,毕业生找工作时,试讲是关键的一步,拙劣的板书显然会给校方留下直接的不佳印象,而生动美观的字迹往往让校方爱字及人。一位并无书法专长的校长说:“字写得好的师范生,我大致可以评断他的悟性与耐性不会差,可能做事情也会有条理些。”尽管笔者并不太支持此观点,然而,只要这样的校长依然较普遍,就业压力日趋沉重的师范生也就不大敢忽视硬笔书法。况且,书法是必修课,其成绩纳入奖学金考核与毕业综合测评,这二项为“优”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受欢迎度一直较高,一些本来并不喜好硬笔书法的学生,为了争取积分,也迫使自己认真对待。再说,学生大部分是自愿就读师范院校的,他们比非师范生更能适合静心与耐性的活动。尤其小学教育与学前教育专业,书法课时量是其他师范生的3—10倍,又多是心细手巧的女生,很适合学相对轻巧的硬笔书法。

师范院校的书法课,在上世纪80年代一般在文科专业开设一年,每周一节;至今,师范生几乎都必修书法,硬笔书法是其中一块。相当数量的学校还开设了限选、任选等多性质的书法课,少数学院还有每年一届的三笔字大赛、毕业生书法汇报展,为有志于提高的学生开辟了更大的空间。这些都是目前中国任何其它院校远远不可及的。师范院校成为中国硬书教育的主力军,是不争的事实。

另一方面,当前中小学乃至校外办学的书法教育,其管理者和教师主要毕业于师范院校,师范院校的硬书教育理念与一系列具体操作方法,直接影响着各级硬书教育。师范院校是中国硬笔书法教育的领头羊,任何硬书教育的设想,如果未能被师范院校推行,就难以成大气候。有人说改革要从小学开始,笔者却持相反观点:呼吁从大学(师范院校)先开刀,在学科定位、师资、教材教法等一系列方面,及时作必要的调整。

其它校内外的硬笔书法教育

小学 上世纪80年代,硬笔书法在全社会一度火热,又加上陈云等国家领导人提倡要写好汉字,逐渐地,某些中小学也试开了书法(书写)课。小学当时并无明确的课目与专用字帖,但在语文课,特别一至三年级的生字抄写中,教师普遍于“正确”要求之外,还会时时具体提示“比例”与“匀称”;因为抄错的很少,所以实际是将视觉上的美观作为打分的主要依据了。虽然无不以语文书上田字格内印刷体楷书为极则,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对识记汉字通常的美观形态,效果显著。田字格的范字,是无数书家童年时心摹手追的“圣体”(尽管通俗,可是如果把它比作一根中轴线,各家个性楷书则是围绕其上下波动的明珠)。耐心的教师们还往往抽点学生上黑板比赛书写,课后也会选择一些书写美观的作业贴在“学习园地”,最好的则选送学校的宣传窗展示……这类促学手段大大激发了学生习字的劲头,至今仍在小学沿用。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小学现在还出校报,甚至办校刊,“学生硬笔书法”是必不可少的栏目,这类报刊还配上彩照推介一些“小书法家”,激励作用大。

江南一带的小学曾经一度发行统一的“书写”字帖,书写者为省内书家,风格雅俗共赏。更有意义的,是推行了与语文课对应的《生字练习册》,既便于识字,又练习了书写。不少学校开了书写课,一般由语文教师兼任,定期批阅作业,个别小学聘请书法专业人士来兼课、成立书法社团。然而,近些年随着多媒体的迅速普及和教学新热点的层出不穷,小学书写课又冷淡起来。加之学生玩乐的东西越来越多,书写日益显得枯燥,家长也越来越看重社会时尚与将来生存的需要来为子女安排精力投入,对书写相对轻视,选择小学时只看重语数英,这反过来更打击了学校抓书写的积极性。况教委对书写是“倡导”,并不做硬性规定,因而,被奉为盛事与权威的小学《新课程标准》中,“书写”没有成为课目,而只作为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一项要求。这与二十年前类似,但由于电脑、外语、普通话等倍受推重,书写的地位其实今非昔比了。可是,在经济滞后的偏远山区,小学缺乏师资或设施去追逐新热点,而书写课无须考究的物质条件,所以一直保留。如浙江省淳安县的小学,每天下午文化课前二十分钟为习字专用时段,这是都市小学远远做不到的。当然,另一个因素不可忽视:很多偏远山区民众更视“字”的好坏为文化水准的象征,长辈与教师普遍看重书写——今年春天,笔者去某贫塞山村采风,昏暗的教室里,全职的教师在督促小学生习字,那场面令我有种说不出的亲切与触动。

中学 中学阶段的硬书教育大抵告缺。早在1982年,上海书画出版社曾编辑一套叶圣陶题签的颜柳欧赵《中学生字帖》,每册后面附有楷、行书钢笔字。当时笔者正人初中,学校并无书法课,但发给人手颜、柳二册。上了年纪的语文教师在布置假期作业时,总不忘要求临写若干页毛笔楷书,很多喜好书法的,也一并临摹附录的几页钢笔字。那时硬笔书法渐热,连上语文课,都有同学在对临那几页。可以说,现在的青壮年书家,没有谁会不记得那套帖后的钢笔字的,其行书尤为精到。八十年代的中学,常常有书法竞赛,硬笔参与人数最多;主其事者均为书法底子扎实的长者或老三届,各校均不乏其人。后来的中学教师,有他们那样底子的委实少见了。但近十年毕业的语文教师或近五年毕业的各科教师,都在师范院校学过书法,擅长者肯定有,只是书龄较短、略显单薄,更主要因为领导只重升学率,主业教学又比以往紧张,所以很少有谁会再有雅兴主动去为学生书法活动操心的。笔者倒是知道有些中学生曾自己组织书法社团,校中喜好书法的教师偶而还是会为他们点评作品、传授常识的。在校园橱窗里,时或可见到硬笔书法专栏,仍不失为一道文化风景。

理工院校 目前,一些综合性大学的文科专业也有书法选修课,如果理工学生要学是好办的。笔者这些年接触到的不少理工院校的毕业生,他们遗憾大学里没能开设硬笔书法课,以致工作后最怕写字,谈及书法也一窍不通。其实,这样的缺憾完全可以解决:大学里的课表较之中学不知宽松多少了,大三、大四经常下午没课,而大学教师根据专长申请开一门选修课很容易获准。问题是这类院校一般都没有书家;尽管别校有,但管理层不会特意为少数学生想学书法而聘请外人、或专门在美院书法毕业生中择录一位来任教。所以,这些院校不妨可在招文科公共课教师时考虑有书法特长的,以兼开选修课。一所至少数千学生的大学,对硬笔书法有兴趣或希望提高者少说也有七、八十人。当然,开课并非只在习字,完全可以而且应该结合几个书法赏析讲座——这有限的几个课时,就可以填补一拨子理工人才对这门民族艺术认识的空白,何其划算!

社会办学 青少年宫是主要的社会办学硬笔书法的场所,曾兼课多年的笔者对其运作谙熟。还有些民办的艺校、城市小学的“周末兴趣班”也有硬笔书法项目,形式大同小异。少年宫硬笔书法学员来自幼儿园至初中,每年约三期、每期培训十五、六次,每次一个半至二小时。教材先习自编的楷书帖,逐个偏旁学完后再换行书或隶书帖。有的学员在那里学习了十几期,但多数无法坚持到第四期就停辍。从少年宫在招生时推出的优秀学员作品来看,累累成果令人目不暇接。常有观望的家长指着某件精品由衷地对子女说:“你看看,九岁就写这么好了,长大还得了,你要向人家学习啊!”也不管子女有无兴趣马上报名。家长望子成龙,风雨寒暑送去迎来。或许一期就告退,亦或居然坚持了八、九期,那时也许已经有别的家长在指着他子女的作品发出他当年的称叹……如果不是虚荣心特强的妈妈而是思维正常的为人父者,我敢肯定他心里绝非全是喜悦,他一定在想:虽然孺子还不错,年年是优秀,但如此长期的投入(主要是两代人的精力),那幅字重复临摹了七遍啊,连红格子都是我打几个夜班为他(她)画的,而且日常的字又实在进步有限,值吗?——无数家庭的投入,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社会的投入,关系到民族的未来。老实说,“值不值”在针对儿童的社会办学硬笔书法教育中是个最要论证的大问题。

上述问题我不敢轻下结论。少年宫或民办艺校主要是产业化运作,它竞争的难处是局外人体会不到的,我们不能太从事业性来苛求。但有以下几方面笔者是切实体认的:

其一、学员习字效果主要是他们自律性与教师驾驭课堂纪律能力的一面镜子,与教师的指导关系甚微。每课按部就班习字对最好玩乐的儿童来说,毕竟是枯燥的事。大老远赶来,课时太短固然不值,长了必然坐不住,纪律的维持实际上比授课本身还要让教师更感吃力。

其二、那些优秀学员的成果,并非全归功于指导教师,甚至主要归于学员隐在的书法基础。硬书界一直视以对他人书作的临习为“唯一”的基础,笔者不以为然:真正硬笔书法的基础是对硬笔线质、笔韵以及线条组合形式的敏悟与表现能力——临帖只是培养这种能力的一条最有效途径。一些婴幼儿在不自觉地与线、形相关的其它活动中已经在此方面有超乎常人的发展。当他们一开始发现自己用同样、甚至更少的训练量就能比周围学员更优秀而得到教师表扬时,往往充满自信,兴趣于是滋长,自律相应容易做到,教师的指导因而见效,形成良性循环。

其三、学员的年龄能否由初中起点?初中生已具备较强的理解力、自律性,我相信只要教法科学,用两期就能达到低龄学员八期、十期的书写水准。笔者并非狂人妄语,因为我曾教过数届初中毕业起点的师范生,两学期总学时还不足少年宫一期,但效果整体比他们十几期的水平还明显要好得多!这是个教育的“统筹问题”,说到底,则是生命投资问题,“时序”特别关键——前述“值不值”的答案或许在此。

社会办学的硬笔书法教育还有两类面向成年人的,规模小,学期短,但效果良好:刊物与工人文化宫办班。从2002年起,中国钢笔书法杂志社先后举办了三届硬笔书法师资班,每届才七天,但因为学员是求知若渴又有相当基本功的,在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下,都感觉有不少收获。而各级工人文化宫的硬笔书法班,学员往往是爱好者或因为书写太差很希望提高的,总体基础不会很好,但笔者也略有了解,学员普遍认为有提高或“至少懂点欣赏书法的门道了”。对大龄而自愿花钱学书的职工来说,认真的精神是最感人的;有的职工从来不曾有机会学习艺术,文化宫硬笔书法班为他们启蒙,意义已经超出点画本身。

教材教法迫切需要改进

平心而论,当前硬笔书法字帖的形式还是多样的。连页书录诗文的,最宜常人对临;范字后留出若干空格的,适合小学生跟临,方便而直观;笔画凹陷深印、按偏旁编字的硬笔书法模卡,有点“好玩”,相对更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又曾见在范帖前加覆一张透明纸的,笔者见几名师范生影摹过,而且是行书,居然进步神速,值得向大学生推荐。但是字帖的出版数量泛滥,质量更鱼龙混杂。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出版社也在拼命出硬笔字帖,审稿人在文字方面陌生,造成错误太多!比如某所谓名家竟然将“肇”的左上写成“启”、“繇”左半写成“系”,将表诉说的“云”写成“雲”、里程的“里”写成“裹”......至于草书,错误就更多了。而有的专业出版社,以为硬书是小道,审稿粗心,也时见讹误。每一届学生学硬笔书法,笔者都难免头痛,因为学生对出版物更信任。即便为之指出,他们也将信将疑;待他们终于查证了,心理上又对该帖看低,临习起来没了虔诚,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严格说来,字帖并非教材,教材应有指导性文字。针对定位调整,在教材中逐渐加入与书法相关的文字学、美学乃至哲学常识是有长远意义的,当然主要还是着眼于技能。书法的技能无非是笔法、字法与章法,硬笔书法工具的特性决定了笔法较毛笔简单得多。线内动作几乎没有,“笔锋”说到底是落笔,收笔的角度和行笔时提按的分量决定的,而这些在范字里都很直观,说细了反而累赘。正如教孩子骑自行车,交代太多使龙头、保重心之术未必见效快。笔者曾问购买了某教材的师范生是否看那些动作解说文字来用笔,他们中居然只有一位说:“头两页还看一下,后面从来没看过,还是看笔画本身干脆!”鉴于此,我们应在教材里编写的主要是字法、章法。章法在当今硬笔书法教材中极少涉及,有的提到又很老套——这五年来,硬书章法已经空前丰富。小学教材固然无须,在师范院校及成人硬书教材中,则必须。由于现在的章法纳入了色彩、闲章、图象等多维精微元素,如果印刷成本太高,建议发行配套光盘,可选录多类硬书精品,并节录书家一边讲解一边示范的过程,这样只有基本设备的贫困地区学校也能共享展览与名家资源。随着互联网的蔓延,一些专门的书法教育网站也将为教育提供极大的帮助。

在书法界,历来视笔法为本的,但启功先生在致南京艺术学院徐利明的信中道:“写帖主要抓结构。结构对了,点画的姿态即使全部删除,人家也会说象某家、似某帖。”就没有笔法这一拦路虎的硬书而言,先生此论极是——字法是硬书的核心。字法一语以蔽之:比例。硬书临习的实质是临习一组组“比例关系”,即后写笔画的位置与长度要参照、取决于业已完成的笔画,后写之字的位置与大小要参照、取决于业已完成的字,因此,学生临帖时最根本的是对视觉注意的正确支配!教材、教法对此的忽漏,在学生临习普遍把握不好字形间架上明显反映出来。教材、教法仅仅细致地强调各种笔画合成的最佳形态结果,正如一个美术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分析模特的形象特征,显然是不够的。最需要指导与强调的,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法确保能将之准确地捕捉并准确画到画面上。书法临习亦然,范字“长得怎样”一目了然,教材或教师对字形归类分析,只是强化了临习者对有限数目范字的印记或方便了类比,是授人以“鱼”。但他们临习失败的最大根源是在读帖与力求再现范字的书写过程中没有掌握正确支配视觉注意的方法。这个问题不解决,一切字形结构的分析都失去了意义!关键是要指导学生强化视觉周围注意,整体观察、面型观察。(限于篇幅,该重要问题笔者将专文论述。)

目前的硬笔书法教学,一般都强调反复地读帖、临帖,力求毕肖。然而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体悟到一些短训班的学员若不便耗太多精力又想学点硬笔书法时,教师不妨试试“调整法”:每个人生命的感受、欲望、期待都是独特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人都自有成为书家的“本钱”,克罗齐就说“人人皆诗人”。加上生理的差异,确实每个人在不曾学习书法时便已各持一份个性“自由体”,而且大抵具备“谐调”这一美感要素。但,个性与谐调只是美的两个必要条件,并不充分。因此,须先使他们在观念上了解形式美有哪些要素,并点评一些范帖使进一步理解;然后引导学员书写时在大小、长扃、正斜、疾徐,疏密诸方面做变化练习——这些对于有一般文化基础的人来说并非难事。虽然这种路子终难人大雅,但对于忙碌的、字体基本定型、只求能写一手略带艺术美的个性字的当代成年人来说,这种思路的实践是最必须也最见效的了。

结 语

中国硬笔书法教育的定位不能刻舟求剑,必须顺应时势,办学形式与教材救法还有待进一步论证,改进,《中国钢笔书法》杂志与师范院校首先要迈出探索的步伐——听,时代在召唤!

原载《中国钢笔书法》2004年第9期

【回到首页】 【我要发言】 【关闭本页】
Copyright © yingbishu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