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欢迎您!
更纯粹的表现
朱以撒

有人对我说,硬笔书法的创作和研究不如毛笔书法有价值。类似的看法还有不少,譬如认为创作和研究“现代书法”、“书法主义”不如传统书法有价值,由此见出每一个爱好者的价值观之差异、发展方向之不同。《三国志》称“人各有志,其规不同”,创作和研究是否有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归结于个人认定的。你认为没有价值,那它什么也不是;你认为很有价值。那么,尽管倾情而为。所幸书法的学习和发展是很私有的,一个人完全可以按自己的审美意图去做,如郭象就认为:“夫志各有趣,不可相效也”。有如此多的人在从事硬笔书法的创作和研究,可见他们认可了硬笔书法的审美价值并愿意支付精力和时光。

这个社会文化环境的宽松,使多元的发展有了可能。

从毛笔书法到硬笔书法,粗看起来是工具换了,由软而硬,实际上是一种审美观念变了。随着生活内容、形式、结构、节奏的改变而变。硬度不一的笔在纸上行走,同样能出现赏心悦目的字迹,同样具备书法需要的用笔、结体、章法等等审美要求,许多硬笔书家取法于古代法帖,取其线条,得其神韵,二十多年来的发展,一批硬笔书家和作品展示了当代硬笔书法的初步成就。

硬笔书法的创作最大的特征就是要显示出硬笔的特征,而不是与毛笔书法相似——这一点应该是耍弄清楚的。由于笔的性能不同,硬笔书法所走的是另外一条道路,着笔点是坚硬的,墨水是不晕化的,字迹是光洁的,行笔是连续而不中断舔墨的等等,感觉迥异、动作迥异、痕迹迥异,迥异的结果就是与毛笔书法区分开来,使人一目了然,获得硬笔书法最主要的特征。一根线条.即使寻常人用软、硬不同的笔书写,一眼也可见不同,而让硬笔书法家书写,更要拉开这种审美距离,而不是汇合。如果有人把硬笔书法书写得与毛笔书法牝牡莫辨,那只能说是硬笔创作的失败,因为它失去了自身的鲜明特色。不妨说,在硬笔书法的队伍中,还是有不少试图以硬笔来书写毛笔字,说起来有些荒唐。差异性是保证硬笔书法存在的一个根本。硬笔书法家应该着眼于硬笔书法范畴内的挖掘.它本身的一些最好的、最有价值的方面,是不是已经或者为我们触及与穷尽?如果没有,那么还有一些什么资源未被开掘,应该更进一步从自身所属的构型中去寻求解决。那么,坚持在差异中创作。拒绝和远离同化于毛笔书法,不能不说是很需要警觉的。

硬笔书写由于笔细,幅式一般不大,小品的特征比较明显。尺幅之间,硬笔细腻,娟秀清爽,令人有青出金石之妙趣。在书法作品幅式越来越大,任何硬物都可引申为硬笔的现实中,作品幅式也日渐趋大。甚至不亚于一幅毛笔书法。一件作品的优劣不是以幅式来决定的。硬笔细小、尖硬,以小品出现,在尺幅间释放书法家的精神和技巧已十分充实。一件精神饱满的小品,比一件视觉冲击力强大的巨幅毫不逊色。但是为了有更具视觉效应,硬笔书作越来越大,大而无当,又不可能具备毛笔书法的晕化、飞白等效果.欣赏之余颇觉单调、枯索。在我看来.硬笔书法应该在尺幅之间下工夫,尺幅之间自有气象,自有意味。如果一位硬笔书法创作者只是想把幅式扩大、字径写大来吸引欣赏者、来与巨大的毛笔书法幅式媲美,这只能是一种浅薄之念。人们接收语言信息,不仅仅是从形式上的大小来判断的,人们还要寻找语言深层的审美情趣、意味,如果缺乏这一点.大而浮浅,何处取益?事实上,一些优秀的硬笔书法作品在不大的幅式内巧妙经营表现,神完气足,已经获得良好的效果。

二十余年的硬笔书法发展,有不少优秀的书法家达到准确、精到的表现.让人可以用“极致”来形容,真如庖丁解牛那般胸有成竹游刃有余。这样的书家算来为数不少。美中不足的是重规矩、法则之余,韵味、趣味相对缺乏。现在我们提到二十年来某位硬笔书法家,要指出某一件令人难忘的代表作,实在是令人茫然,没有韵味深远难以忘怀之作。如果只有技巧的无懈可击,这肯定是不够的。刘熙载称“澹语要有味,壮语要有韵,秀语要有骨”,说明了书法作品的审美价值不仅取决于外在信息的准确、精到,而且在于内部信息的耐人咀嚼,倘不是如此,只有外表,审美信息的价值量不增值,它在欣赏者的心目中是留存不久的。有不少硬笔书法作品都止于此。阅读的刹那得到满足,遗忘也随之而来。显然,除了不懈地腕力练习,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作品的审美价值,在字里行间储存独到的体验、意绪。这一点,不能因为他们显得形而上,虚幻难以捕捉而不留意,更不能满足于吸引欣赏者的刹那,放弃了更进一步的求得深厚的蕴藏。

硬笔书法的发展显示了众多热爱者的真诚追求,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建立自己的参照系,应该使它更加独立、不依附,在更纯粹的硬笔表现中获得更大的自由。

原载《书法报·硬笔书法》2006年第1期

【回到首页】 【我要发言】 【关闭本页】
Copyright © yingbishu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