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欢迎您!
试论钢笔临书的出帖
● 王先锋


铺纸挥毫意容从,笔歌墨舞韵无穷:
点画本是出古字,寻尽源头不见宗。

当观书家挥毫,其一挥而就的娴熟、从容不迫的神态,“看似平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而出帖创作、是否有不枯的生命力还要看其是否有独特之风格。

“出帖”,是习书者进人由博返约.重意趣,化他神为我神,由熟求生,自出新意,辟蹊径、创风格的“创作”阶段。“人帖临习”是学传统的手段,“出帖创作”才是最终目的。

费新我曾喻:“‘入帖’好比是既入虎穴,又得虎子;‘出帖’是得了虎子,还退出虎穴。有人到了虎穴,不敢进去;有人进了虎穴,不知捉拿虎子;还有人抱了虎子,以为达到了目的,不知退出虎穴。”

若“入帖”以法度、功力见胜,那么“出帖”当以风格、个性为主。书艺贵有独特风格,而非熟练技巧。从有法至无法,体现出书家对法度之灵活运用。“出帖”,须处理好“临帖之熟”与“创作之生”的关系。汤临初《书指》云:“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始之生者,学力未到,心手相违也。熟而生者,不落蹊径,不随世俗,新意时出,笔底具化工也。”

可见,“临帖之熟”与“创作之生”是一对“对立统一矛盾体”。如果不入“由熟而生”的境界,便会困顿于因熟练技巧所带来的程式化的停滞中,会满足于因审美惰性所构成的既有模式怪圈。在由“临帖之熟”向“创作之生”转变的过程中,临习须逐步由“忠实原帖”的“无我”阶段走向“叛离原帖”的创作道路。若不能由“熟”求“生”,则将永无创新,成为囿于陈旧模式中的“书奴”。而若只崇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乏胆识、魄力,何有历代书家辈出?何有千年书史?

艺术的魅力在于创新。我们可以崇尚古今的艺术家,但决不可以屈从。墨守陈规、畏缩不前的学书者是永远不会有建树的。书法的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在于胆识和魄力(当然,这必须建立在扎实的书写技艺、临池功力、独特的审美感悟的基础上),如果没有颜真卿对王羲之的叛逆,那么也不会有名垂千古的颜真卿。

而书法的风格是通过“意”与“法”呈现于作品中的。“意”即作者对客观事物之情态、气势所独有的观察和表现,包括对客观事物的情感和本质及表现力的掌握程度;“法”即作者对书法的技法规则的掌握和运用娴熟的完美程度。二者相互渗透、融合,表现出书家特殊的手段和独特面貌,亦是书法造诣和文化修养的总和。

书艺风格的形成是其取得学书成功的标志。一个书法家的作品所呈现出的这种独特的艺术美,是任何其他书法家的作品中所没有的.也不能被任何艺术家艺术作品的艺术美所代替。虽然一个书法家在从事书法研究和创作时总要借鉴前人的经验、临摹前人的作品,但这仅仅是一个过渡,仅仅是一个跳板。一旦越过这个跳板.就要以自己崭新的风貌屹立于书林翰海之中。只有艺术风格鲜明,才能打动观赏者,才能给予观赏者美的感悟和全新的审美愉悦。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书法的历史长河中留下自己的一页。

而风格的形成是在传统之上,经过分析、比较、取舍,吐故纳新,以娴熟的技艺化“他神”为“我神”,充分利用临书记忆表像特征,根据自己之意以及审美标准,加上组合后创作出符合美学价值并具有独特风格的新形象,从而表达出“我”的思想感情的过程。这才真正是“出帖”。

“出帖”虽以传统为基,但真正出帖后.若观其作又不见古人之踪迹,此谓 “师古不泥”。若只“临”不“创”.只具“形”而乏“神”.无风格个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字匠”、“书奴”。

“学不可不熟,熟不可不化,化而后才有自家面目”即是此理。出帖阶段,还贵有“悟性”。赵崇绚《鸡肋集》云:“学书在法而妙在其人.法可以人人而传,而妙必其胸中之所独得。书工笔吏竭精神于日夜,尽得古人点画之法而模之,(禾农)纤横斜,毫发必似,而古人之妙处亡.妙不在于法也。”

此其中之“妙”,乃由“悟”而得。“悟”是一道开启创作灵性的桥梁;是在专临博取中不断积累、蓄养孕育中的一种感性所识及理性所得,是在入帖基础上的创作灵性、技法娴熟掌握、思想感情日益积聚的进发。深刻感知是悟性产生的基础,是创作飞跃的前提。日本著名书法家于岛右卿云:“书法不但是一种美感,而且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人类全部文化的组成部分。书法完全出自人的内心深处,是按一定规律表现出来的线条美。书法的创作不能离开灵感。”

自然中蕴涵无限,并时有所见,常有所感,贵在悟其中奥妙融于书而不留痕,则其意境自出,风格自现。只有在临帖时悟其笔意、通其笔法,才能迷途顿开,开启灵感的大门,将自己的个性、气韵、精神注入理法之中,开辟以“我”为中心的独特风格和审美领域。

钢笔书法的艺术创作,由于钢笔这一工具本身的“硬性”特点,表现不出传统书法中明显的肥瘦、浓淡等艺术效果。但若肯动脑筋,肯下工夫,也会创作出韵味十足的钢笔书法艺术作品来。如上海林似春先生的钢笔书法,能用普通钢笔临摹出古代碑帖中毛笔的提、按、顿、挫等。章草大家王遽常先生看了他的作品后,连声赞叹:“用钢笔临写《兰亭序》,能达到如此乱真的地步,真是神乎其神,神乎其神。”

林先生的钢笔临帖创作经验也很值得我们借鉴,他说:“用钢笔临写《兰亭序》,其方法与毛笔有很多不同.虽然表现出了毛笔的这种特性,但不需象毛笔那样复杂的用笔过程,如‘无往而不复’,‘欲左而先右’,‘内揠外拓’等,只要在书写时掌握住力的控制、笔尖与纸面角度的调整,以及运笔速度的快慢等,就能出现毛笔的提按顿挫,它是具有硬笔自己的特色的。如:有粗细而不悬殊;有提而不断,笔断意连:有运笔中锋的坚实感,而无侧、偏锋的败笔之忧。”

另外,邓散木和白蕉先生的钢笔书法也毫不逊色于他们的毛笔书法。他们曾合作出版了一本《邓散木白蕉钢笔字帖》,上面有他们用钢笔临写的历代各家名帖达数十种,形肖神似,妙不可言.很值得我们研究、借鉴和玩味。因此,在出帖创作阶段,只有充分利用钢笔本身的“硬性”特点及其具有的自身优势,进行开创性的演习,使“刚”与“柔”形成和谐的统一体.那么钢笔书法的艺术效果也会耐人寻味、意境幽深。

再者,在钢笔临帖的出帖创作阶段,还要把握好其方向,这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点。有的人认为钢笔书法在出帖创作阶段,把“是否写出了毛笔书法的味道”作为判断其艺术品位的高低,把“是否用钢笔写出了毛笔字”作为钢笔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这其实是曲解了“钢笔书法”本身的涵义。

任何新事物的产生、发展都有它的渊源,都有它的合理性、必然性及相对的独立性。“钢笔书法”无疑是用“钢笔”这种硬性书写工具创作的书法艺术,可以说是因书写工具的变化而使其成为了书法的一个分支。其笔迹清晰,挺劲硬朗,给予了人们一种不同于传统毛笔书法的全新视觉刺激,创造了一种不同于传统书法艺术的美的对象。所以钢笔书法才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也才会随之产生更强的生命力。这都是因为钢笔这种书写工具所具有的“硬性”特点所决定的。而如果抛离了钢笔书写工具自身的“硬性”优势而一味去刻意追求再现毛笔书法所要表现的东西,那么“钢笔书法”则就会失去因其“硬性”特点所独具的艺术魅力。若果真这样,那岂不使“钢笔书法”成了毛笔书法的附庸?而又何为“钢笔书法”?若果真这样,那么“钢笔书法”也便“名存实亡”了,它会把钢笔书法引向一条以单纯表现毛笔书法味道的“独木桥”,人们所看到的“钢笔书法”作品也只不过是“毛笔书法”的代名词而已,那么它的因其自身“硬性”所带来的艺术魅力也将荡然无存了。

所以,钢笔书法在出帖创作阶段,在由熟求生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钢笔其自身的“硬性”特点优势不放松,力求用临习毛笔碑帖作品所掌握的娴熟技艺去创作独具钢笔“硬性”特点的书法作品——这才是钢笔书法发展的方向。也只有这样,才能使“钢笔书法”这朵奇葩在艺林中不断发展、壮大,且永开不败。

原载《中国钢笔书法》2006年第3期

【回到首页】 【我要发言】 【关闭本页】
Copyright © yingbishu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