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欢迎您!
硬笔圈是一个怪圈
● 潘现

键盘与笔
  最近接触了一些院校里的师生,才知道现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学子几乎已经非常稀松平常地接受了用键盘敲字的习惯,而吾等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芸芸众生还以为写字的主要方法还是用笔来完成的,惭愧!惭愧!好在近来上网,尤其是QQ上的聊天,打字速度慢的话,等你打好别人已经在聊下一个话题了,那对逼自己提高打字速度有太多的好处,就有点像中国人要会使筷子才能吃上饭夹上菜一样,成了生存下去的必须。现在使了多了,发现从键盘下面溜几个字出来还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关键还是多用的问题。也明白了用熟了之后甚至能做到比写字的速度还快。而且最近有一个新的发现:握笔的机会少了,反而在握笔的时候升出了一些感动,每每拿起笔顿有老友重逢的喜悦和感动。人往往会这样,常有的事不珍惜,而偶然的得到会有新鲜的感觉。硬笔的退出实用功能也似乎太快了一点,十年以前还在谈写好一手字,走遍天下都不怕,也许用不了再十年,像我女儿辈的发现有人在作“书面表达”时居然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支钢笔的,会被当作古玩,就像现在如果你碰到某人日常写字都会用毛笔,那他非书法家莫属。

硬笔圈是一个怪圈
  大多数在搞硬笔的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在写实用字,它只是一门技能,而搞偏重艺术表现的硬笔书法,其作品始终难以走向市场,使得作者在生活上无法做到以书养书,从而解决最基本的生活状况。这其中能将硬笔书法转化为“生产力”的还是实用字,如硬笔字教学和书写钢笔字帖,但这两者似乎只能停留在实用的层面上,太艺术化了就没有市场。

怎么组合
  现今硬坛的“组合”风越炒越烈,已到了泛滥的程度。我想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第一个想出来的不管他当初是否也是为了炒作自己,至少他是动了别人没有动的脑筋,而几年之后的今天,如果大家还是乐此不疲,就让人觉得硬笔圈的头脑不够用。而事实上硬坛不断茁壮起来的组合群,除了几个人揉在一起,能有一个宣传的名义之外,是否在新的组合之中能就组合这个“旧瓶”里面装一点“新酒”,能否将你们成立之后书友之间的有益的交流和探讨不仅仅停留在你好我好大家好,而是真正把你们的所思所想所侃所驳所有的思想冲撞摊出来,让大家一同听听,从而产生新的火花。这样子“组合”的意义才会真正的显示出来,你们也就赋予了“组合”新的生命力。
  从另一个角度看,其实组合并不一定要是固定的,因为有的老组合几年下来,有人淡出了,有的组合成员的水平拉开了,“共同语言“自然也少了。有三五知己,或在同一个城市,或相约到某人某处集结,甚至在电话里,在QQ的群里,聊上了,你一言我一语的,或随声附和,或唇枪舌战,回头有个有心人将其整理一番,自然就是一篇各个书法媒体抢着要登的好文章。这样的“组合”于人于己于公众都是一件大好事,比单纯的登几幅照片和作品,在圈子里的反响和注目度也会高许多。

好文章
  最近几年在编杂志和收到的稿件情况看,真正谈怎么写好字的文章是越来越少了,高屋建瓴的东西有,怎么走上书坛的不少,书友之间的友谊的也多,但就是没有教你怎么具体写好字的。因为看杂志的毕竟绝大多数是写不好字或写得不怎么好的人,他还远远没有达到要追求风格、理解怎么表现不同的美这些比较深奥的道理的时候。就像一个还填不饱肚子的人,你尽买几百元一瓶的茅台让他喝,会把他搞得哭笑不得。真想和那些已经把字写得不错的书友们呼吁一下:把你们最简单、最基本的几招教教大伙,像怎么蹲马步,丹田在哪里?怎么守?因为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硬笔界,必须首先让更多的人写好字。不然就百把号硬笔精英盘在高高的金字塔的塔尖尖上,而没有宽大的塔基作支撑,硬笔书法作为一项事业是永远做不大的。
  我想最好的文章应该是考虑上有深度、广度和高度,而表述起来直白、浅白,让人一看就明白。

同样是检验和评估
  又一届大赛结束了。每个参赛者都得到了一个结果。但这个结果是别人给的,我想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时间结果会是不同的。不能说这个结果是完全虚无的,因为在现实社会里,如果你要想把书法作为生计,而大多的社会人是不懂书法好坏的,你必须拿得出足以证明你书法写得好的证据,那获什么奖、获不获奖,对你还是很有用的。
  我在这儿想到的是另一种评比,那就是自我的评沽。你静下心来的时候也不妨做一下:自己和周围的学书者相比处于什么水平?我在比较专业的圈子里又处于什么层次?我在技法表现方面的软肋是什么?就目前的水平,防碍我进一步突破的阻力是什么?我下一步想达到的是什么目标?我的书法主要想展示什么样的意境?我还想在自己的书写中再揉进什么?如果你自己对自己的评估也像大赛一样每年搞一次,效果一定不差。

入展
  现今书法界有一新名词叫“入展”,这种叫法王羲之肯定听不懂。既称“入展”就是指书法作品在某一公共场合展出,这特定的展出环境可能是几百平米的大空间里,高度有6-8米,将作品摆放在这样的空间里展出,作者在创作作品时,势必会按照此特定的环境去创作了。它完全不同于古人将作品能在手中展开和欣赏的习惯,无怪乎现代人写字的尺寸已越来越大了,笔法上也更多追求简洁明了,以达到大的笔墨视觉效果。

节奏
  每一件作品都应该能读到一种节奏或旋律,或自然、或流畅、或艰涩、或真诚,但硬笔书法的节奏和旋律总让人觉得略显单调,就象听到邓丽君的流行歌曲,其旋律只消在电子琴上按一个纽,就会永不疲倦地将不变的节奏打下去。

一画
  石涛,这个中国的和尚,根据其独特的审美感受成就了其语录体文献——《石涛画语录》,其中的精髓为“一画之法”。我每每在看一幅书法作品时,只要作品中有“一”字的,总是盯着看上半天,因为这简简单单的一画,无依无靠,是最能从中看出作者的分间布白和用笔等诸多创造和营造能力的。

也是“草圣”
  在读王羲之的行草《十七帖》时,常常想到艺术体操中的带操。当体操运动员通过不同的形体动作将手上的绸带向不同的方向甩出去的时候,无论是在手上,还是完全脱了手,带子在空中始终保持着优美的弧线和曲线。这弧线和曲线在空中不停地腾挪、翻飞,随着运动员的不同的手腕动作做着变化多端的大小弧线,感觉她如同一个写行草的高手,在空中挥撒着她心中的激情、音符和节律。而自上而下、由左向右、向两旁斜向飞泄而出的、横向传递出去的、突然放手向高空甩出去的,又舒缓地从天上飘忽而下的直线,不停的转换着的“书写”节奏,真的美极了!
  我想这运动员肯定没有看过《十七帖》,也不会太懂书法,但无论用运动、书法、音乐,其表达的都是心中的旋律,故而能不期然地如此相通。

艺术品/商品? 雅/俗
  前一段在网上有关一幅作品卖5000元的话题说得很热,几乎是一致的意见和看法:这么差的作品卖这么高是唬人!损贬之声不绝于耳。我倒是从另一个角度在看问题:其实硬笔界,无论出字帖、搞教学,还是现在的卖字,操作得比较成功的,并不是圈内“职业级”的——字写得最棒的!出字帖的,出版社大多要求从实用的角度取人取字,因为他出书必须考虑面对市场,考虑发行量,写得再好他卖不了还是白搭。搞教学也一样,字好字一般是一回事,教的方法又是一回事,还有用什么方法来招到学生,更是有许多只专注于写好字者搞不懂的一回事。因为人的脑筋只能用在一个方面,你专注于练字提高了,你在社会上的活动能力必然大打折扣。
  回到卖5000元作品的这桩事来,道理也一样。其实大多数将字写得不错的都在考虑作品走向市场的事,文轩只是快人快语将大家的想法吐出来了。因为硬笔界最穷的就是单纯搞创作的那一拨人了。以书养书、养家糊口、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这事,大家都要面对。而问题是只考虑到我写那么好了作品卖不出,而“他”写得那么糟,居然能卖大价钿。不服气!
  我在想,市场是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来营造和培养的,也不排除歪打正着的可能。我没有去考证此君的作品是否真的如他所言经常能卖到好价钱,如果情况属实,我是拍手称快的。因为他事实上自觉不自觉的,也在用他的方法“启动”和“培养”硬笔书法走向市场。慢慢地,对硬笔书法感兴趣的人多了,发现有许多人的字比他写得好多了,赶明儿大家的口味提高了,就会来买你的字,那你出个8千1万的,别人要去也就顺理成章了,这岂不快哉!何怨之有?
  既然提到作品价值几何的问题,就自然想到现在“要”字成风的现象。 但这股风真不可长也。孰不知,要字和被要字的大抵都是穷人,而被要字的一族,能写到别人喜欢的程度大多不下“十年功”,但要的人多了,这“被要”的苦实不堪言,不说写和练的功夫白搭上了,还要搭上笔墨纸和邮费,最后写完写累写饿了,到巷口吃碗面,3元5元的是肯定要付的。这里其实有个良性循环的问题,从起码的尊重知识、尊重劳动的角度看,“要字的”是否能在信里夹上个3元5元的,虽然穷,这点小钱也是挤得出来的,使硬笔书作的价值从消除零开始,从3元5元起步能真正走向市场。
  记得大约是上世纪80年代初,在杭州书画社门口,当今画坛作品能卖几千元一平方尺的大家,同样一幅四尺对开的作品只卖到一、二十元,且因是现场作画,要画的和作画的两两相对,作为文人的画家一般都不会去接要画人递过来的那一两张十元的人民币。一句“压砚台下吧”,消除了文人与商业之间的尴尬。这场景到现在还是记忆犹新,我家中的不少藏品就是那会儿“要”来的。万事皆是开头难,“被要字者”也收起你那份清高,不要说我不要你的钱,你就当收下的是对你劳动成果的肯定和尊敬,而要字者同时递上的也是那份“尊重”。大家都不计较数字,好不?
  当然,写字的在非常愉悦的心情下写出一张他自己也非常得意的作品,而非要送给你那就另当别论了。因为这时他已经得到了好多,已经心满意足了,那就让他纯“精神”一回吧。

墨的控制
  刚用毛笔学着写字时,往往会将蘸了墨的笔在砚台上掭了又掭,总怕墨太多了,笔画会晕开来。而会写字者往往不怕蘸饱墨,而且每次蘸墨只有多一些,才能保证一气能写上5、6个,甚至一行字,这样书写出来的作品行气才比较连贯。饱墨的笔横向从砚台移向纸的上方,然后果断地裹锋落笔,落笔越浅,入纸越浅,墨水下来的速度越快。而笔锋半蹲着裹搠着入纸,则墨水下注的速度反而慢,半蹲着的笔锋一旦站起来,就应该加速行笔。

【回到首页】 【我要发言】 【关闭本页】
Copyright © yingbishuf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